毛坨故事
——农技推广体系创新调查①
◆编者按 本报记者在参与省政府调研组关于现代农业、农技推广调查的基础上,精心选点,深入采访,形成这组报道。报道共有四篇,分别是高校在农村建立研究中心、农民自办植保协会、龙头企业熟化技术带领农民致富、一项粮食大幅度增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如何服务农民?创新如何与推广融合?希望这组报道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 本报记者 李鹏飞本报通讯员 李东乾 段树芹
利津县汀罗镇的毛坨村,现在成了盐碱滩上的技术硅谷,是许多村庄学习的榜样:今年东营市有400多个村子组团来这里参观!
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是出乎想象的,特意保留治理前地貌的一片土地上,地表是一丛一丛枯黄的碱蓬或杂草,水边沟旁是瑟瑟芦苇,稍凸起的地方,露出白花花的盐碱。据说,村里开发台田栽葡萄,入冬前,就需要用土把葡萄秧埋起来,否则就冻死了。
在这片典型的盐碱荒滩上,创造奇迹的是一种新型的农技推广模式——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
几年后能发“暴财”
毛坨村的村口,是一片大棚示范园。建大棚,在别的地方不算什么难事,在盐碱地却不简单:盐碱土壤潮而且散,无法用来建设棚体,更不可能种植蔬菜。
这里的大棚是青农大技术集成的结果:棚体为砖砌,中间有保温层;蔬菜种植在他们研究的一种有机基质上,主要是炉渣和堆腐的牛粪,基质与土壤之间,用土工布和薄膜隔离。现在种植着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辣椒等,记者在棚里看到,蔬菜长势均匀,并无缺行断垄。
青农大资环学院副教授李旭霖说:最先是试验性的,2010年建了两座,成功后立刻申请了专利,现在发展到17座,有高温棚、低温棚,还预留了露天种植的地块。产出的蔬菜口感好,在当地市场上很抢手。
在无法利用的土地上种出无公害蔬菜,这种模式,受到省内蔬菜专家的赞赏。专家多次来考察,九月份还在这里召开了滨海盐碱地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
除了大棚,还有葡萄。青农大专家来了以后,引进二三十个品种做试验,目前品种以“巨峰”为主,“玫瑰香”等也形成规模。栽葡萄,投入成本相对低,附近村民来参观,今年有10个村想发展,明年能达到3000亩。
村支书张玉亭是个干实事的人,他带领村民用8年时间修了14公里的出村路,开发了2600亩台田。村里有土地五六千亩,改造成台田前能种的不多,许多土壤含盐量5‰以上,一入冬看上去白花花一片;地下水比海水咸,去检测水样的时候,检测人员以为灌错了。
专家们带来了希望,他们试种了绿化苗木,今年种10亩臭椿,明年将试验五六个品种;试养了观赏鲫鱼,引进了甘薯,可以在含盐量5‰以上的土壤中种植。
这些试验让张玉亭感到振奋,他给村民讲,咱们要搞“168”:一家种6亩葡萄、8亩树苗。下去几年,咱们就能发“暴财”!
农民需要的是可执行方案
专家们来到生产一线,解答一些生产中的现实问题,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盐碱地的治理本来就是世界难题。
李旭霖说,科研理想化成分多些,研究的是最优方案;农民需要的是做法,是可执行方案。来到农民中间,是有挑战的。
许多事情是预先无法设想的。盐碱地最大的问题是盐、涝、瘠薄,盐发点不均匀,每年需要土地平整,因为高处返盐、洼处起碱,造成死苗缺株或成片死苗。淡水是盐碱地治理的关键,大水压碱,苗期更是如此,需在播种前进行,毛坨村依靠黄河下游一条支流,每年三月来一次水,而且距离远,水质不好,地下水含盐量高,地表水也咸。因为蔬菜对水质要求较高,科研人员在园区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大田无法使用。
台田开发,一般是挖池取土、抬高地面,更合理的开发方式是台田种植、池塘养殖。但研究发现,池塘里的水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夏秋有降水,水质尚可;冬春多是渗水,水质又变咸,这是过去想不到的困难,很难克服。
盐碱土壤肥力水平低,而农民不重视有机肥,也没有秸秆还田。研究者们研发了多功能肥、堆腐的有机肥、复合肥,试用化肥加硫磺,替代盐碱中的钠离子,做过两年试验示范,效果不错,还没进入推广阶段。当地棉花秸多,但测试后发现也含碱性物质,纤维素高,研究基质时试验过堆腐,效果不理想,需要前期专业处理,这增加了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是村里年轻人很少,全村470多口人,年轻人多出去打工,技术培训对象都是老年农民。试验都是在农民的承包地上进行的,有时候,农民提出问题听取专家的答案后,还会再去问问其他农户,“不当小白鼠”,李旭霖笑着说。
他说,最重要的还是农民,因为农民能集成技术,保证生产。过去在学校研究,一个课题七八个研究者,各有侧重;现在看,要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能力和实用人才。
研究者必须面向一线
毛坨村和青农大结缘,始于张玉亭出差时与青农大一位教授的邂逅,成于青农大对农村新形势的把握和对农民的关注。
张玉亭说,真正解决农民问题,是科技,农村缺人才。有一年他去济南出差,就邀请偶遇的青农大教授到村里看看,当时村里台田已经开发完成,但农民种棉花,辛苦一年,一亩就落下二三百元。教授对台田很赞赏,返回青岛后,就向学校汇报介绍了。2008年,张玉亭第一次去青农大,校长、副校长、院长竟然都在等他!
他说:咱农民哪里能见个教授,砸锅卖铁也要合作好。2009年,他不断往学校跑,有次大雪,高速公路关闭,他早晨6点出发,跑了10个小时。一见面,青农大校长李宝笃说:你不要命啦!
李宝笃曾接受记者采访,在回答“农技推广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的问题时,他说,现在生产主体变了、产业自身变了,技术传承方式变了,研究者需要面向生产一线。
经过广泛探讨考察,2009年12月,东营市青农盐碱地改良及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成立,设在毛坨村,分为无土栽培、盐碱地改良、耐盐苗木选育、葡萄种植、淡水养殖五个组。缺少经费,环境简陋,驻村的教授和学生洗不上澡,冬天没炉子,夏天没空调。野外无树木,去采样都得赶一早一晚骑自行车进行,可谓艰难起步。现在在各方支援下,建起一所农民阳光培训学校和一幢高标准的实验楼。
阳光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张玉亭主讲村级管理。他说,老百姓做事难,目前一提农村都说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是关键。学校提供零距离服务,架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