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大众日报:“没有一身黄土两腿泥,做不了农民的专家”

时间:2013-11-28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刘晓华

甘当“专业农民”蹲地头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铭伦,从事花生栽培技术研究30多年,在外人看来,在大学当教师,是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体面工作。事实上,他这位大专家,却时常身在全国各地的花生田地里挥汗如雨。30年如一日地做着与农民一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的工作。春播、秋收、施肥、锄草……

不过,王铭伦教授做得更仔细、更投入。“我就是一个更专业的农民。”他说:“没有一身黄土两腿泥,做不了农民的专家。”

烈日暴晒、大雨滂沱的天气里,农民可以选择不下地。但是作为特殊农民的王铭伦却不能“躲”,躲了,研究就没法做了。

王铭伦说:“农业科研耽误不起,耽误一天,一年能完成的实验,可能就得搞成两年,那才是最大的可惜。”到了取样的时候,即便天上“下刀子”,也要雷打不动地冲到花生地里去。在他看来,越是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越需要去看看。

青岛农大教授赵延明,也是几乎天天埋在玉米地里育种的人。

为了早出、多出玉米新品种,十多年来,赵延明教授每年都像候鸟一样习惯性地飞到海南加代育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地在田里播种、杂交、观察、记载、选种,白天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就连万家团聚的春节,赵延明也常常是独自在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山脚村度过的。

从田间找课题才有价值

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

在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的课题研究与生产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该校党委书记程玉海介绍:“我们的专家教授对农民、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情感,他们心里装着百姓,他们长期扎根田间、深入民间,最清楚农民需要什么,最明白生产中缺什么。”

在与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接触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与土地融为一体,与农民打成一片,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一种风气,这同时也成为这里的专家教授搞好科研的一种需要。在该校,无论是知名的专家教授还是青年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从田间、从民间挖掘出来的科研课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该校在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砣村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在村里设立东营市青农盐碱地改良及现代农业研究中心,遴选优秀研究团队钉在村里开展研究。学校启动了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台田土壤综合改良利用模式研究”等5个科研课题,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及生态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平台,为黄河三角洲及相关地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这个曾经的“碱窝窝”上建起了一座人见人爱,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辐射带动当地农业走上了高效生态之路。昔日的贫困村成了学习的榜样,今年东营市就有400多个村子组团来这里参观学习。

成果回田才属“有效科研”

在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不是通过了专家鉴定、验收就结束了,而只是一个开始。只有把成果真正推广了,被老百姓接受了,在生产中发挥出看得见的作用,才能算是成功的,才能被称作是“有效科研”。

学校的要求其实与专家教授的感受高度一致。王宝维教授就说,“为农民服务,我有一种幸福感。”为了这种幸福感,农大的专家教授们就要努力让百姓们先感受到幸福。

柏学进和董雅娟这对教授夫妇,曾先后培育出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国际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玻璃化冷冻移植犊牛和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自繁后代,以及携带抗疯牛病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

夫妇俩带着成果住进了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仁里村,成功培育出山东黑牛这一高档肉牛品种,并就此扎下了根。“有人说,不住洋楼住牛棚,你们图个啥?”董雅娟说,“专家教授的意义,就是给社会带来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今,他们的山东黑牛不仅直接带动30万高青农民发家致富,更是向前延伸种植业,向后延长加工业,在当地构建起多条完整的产业体系,预计10年后能形成千亿元黑牛经济产业链。

林琪教授致力于旱作节水和粮食作物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及旱地作物育种研究工作,非常注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他常年奔波在北方小麦主产区,硬是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农民手中的巨大经济效益。他研究的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旱地小麦生产的发展,在山东及周边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增加小麦产量40余亿公斤,节约农业用水100余亿立方,增加农民收入80亿元。

(《大众日报》11月27日 第13版)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