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毛坨村路线——东营市毛坨村依靠科技持续发展记事

时间:2009-12-14 来源:科技日报

编者按 山东省东营市毛坨村,原本是全市知名的穷村、乱村。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土地产出低,农民生活困难。自1999年开始,在市、县科技部门指导下,毛坨村实施了上农下渔改造工程,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毛坨村实施的“挖筑式台田改良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与高效种植技术研究”项目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毛坨村支部被评为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并步入省级小康文明村,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先进村。

如今,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毛坨村两委面前的头等大事。这个节骨眼儿上,毛坨村不自满、不犹豫,认准了一条路,就是依靠科技。毛坨村路线,就是坚定不移的科技路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为毛坨村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2008年,在科技部门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上,毛坨村支部书记认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双方经交流,迅速达成共识,让科技成为助推毛坨发展的强劲动力。毛坨村看中的是青岛农业大学的雄厚农业技术研究实力;青岛农业大学看中的是毛坨村多元种植模式及良好的环境氛围。

积极沟通交流,为科技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008年,村两委先后30余次赴青岛农业大学洽谈合作,以诚心和实际行动打动了校方领导,双方合作由与专家教授个别合作上长升为村校全面合作。

今年2月,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科技局工作组进驻毛坨村进行帮扶。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将大力推进村校合作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内容,提出要在科研攻关、人才引进、技术培训、机构联建、项目实施等方面推进村校全面合作。在市科技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先后5次带领村两委到青岛农业大学洽谈进一步合作,有力推动了村校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4月3日,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副校长宋希云一行4人来到东营,双方在加强地校合作,共建综合农业实验室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5月28日,东营市科技局工作组带领村两委赴青岛农业大学迎接该校首批师生13人到毛坨村进行科学研究。9月14日,东营市科技局副局长宋建业带领市科技局驻利津县毛坨村工作组、科技合作科、利津县科技局有关同志一行5人,赴青岛农业大学访问,就东营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加快推进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建设等进行了交流。

联合攻关,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今年5月以来,东营市科技局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在毛坨村启动了盐碱地改良、工厂化育苗、村镇绿化、水产养殖、耐盐植物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及技术攻关,现已有5个课题组22名师生在站开展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在进行科学试验地同时,农大师生发挥技术优势,组织开展了技术指导及培训活动11次,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对葡萄种植户进行了葡萄苗期高产管理技术指导,对棉花种植户进行了中期田间管理指导,与山东丰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双孢菇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对毛坨村文化广场改造绿化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联建研究机构,为村校合作建立平台支持

2008年,青岛农大以毛坨村为试验示范点,以利津县、河口区、垦利县等县区为推广示范区,在毛坨村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在现代高效农业研究与开发、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盐碱地改良及利用、重盐碱地区村镇绿化、盐生植物的栽培管理与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

今年以来,为推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发展,根据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协商意见及与利津县签订的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农业大学和东营市两家企业联合注资50万元,在毛坨村建设成立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并开工建设了生态农业综合实验室。现实验室配备了实验桌、基础仪器设备,已开始试运行。

实施项目带动,为双方合作带来互利共赢

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多功能保水剂应用项目、盐碱地改良剂应用项目、微生物菌肥使用等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增产效果明显,科技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作用初步显现。

今年5月,双方共同申报了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黄河三角洲耐盐葡萄品种选育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厅无偿资助2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带动本地区葡萄产业的积极发展,逐步改变种植结构单一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本报通讯员 孙海冰)

作者:孙海冰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