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发愁,这种情况我们遇见过,小麦起身晚,只要是措施得当,也可以丰产。”她坚定的语气让满面愁容的种植户稍松了口气。
趁着气温还没有大幅上升,青岛农业大学张玉梅教授已经在青岛市各地田间地头忙碌起来。去年部分区域秋季因为降水量大,播种期比以往推迟了20天,一些低洼地带甚至推迟更久。以往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有20厘米高,但如今大部分地里,小麦高度折半。一番调研之后,张玉梅团队给胶州、平度、莱西等地的种植户开出“药方”,建议使用缓释菌肥追水追肥。解决了农民朋友们的顾虑和愁盼。这是《青岛日报/观海》报道张玉梅教授服务春耕的事迹。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对农业而言,春天意味着返青的讯号。石岩教授在日照等地,从冬小麦株高、密度、分蘖数、大蘖数、次生根数、土壤墒情等方面,全面了解这些地区的小麦生长情况。同时为种植大户提供了专场讲解,指导种植户们加强春耕生产和田间管理,墒情较弱的地块可利用晴好天气适时灌溉追肥,保证壮苗生长;温度回升需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2022年春节刚过,张玉刚教授就来到了胶州胶西镇,进行春季生产指导,这片果园是张玉刚教授2020年指导建设的200余亩苹果示范园,这里栽植了张教授团队选育的‘福九红’等苹果新品种。自建园以来,张教授隔三差五的就会来到这里,进行现场指导,什么时间拉枝、什么时间施肥、打药、修剪,他都会对技术人员进行传授。在张教授的指导下,这片果园去年已经开花,今年应该有一定产量。像这样的现代化果园张教授已经在平度南村、李园、旧店以及龙口、蓬莱等地建设了15处,面积有1万余亩,张玉刚和科技特派员们忙着进行春季果园生产管理指导和服务,发放明白纸和线上科技指导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和果农致富。
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刘树堂教授,早春期间,就与莱西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紧密对接,加强对小麦-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目前示范小麦1000亩、玉米1000亩,辐射小麦1万亩、玉米1万亩,通过实现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技术,预计每亩增收300元以上。通过技术示范,刘教授还先后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利用建立的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区域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刘老师还在平度桃树种植区,对土壤质量状况及影响桃树产量和品质的主导土壤问题进行调查,筛选了削减桃园土壤酸化障碍等土壤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后期将跟踪指导种植户进行土壤培育、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提高桃生产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种植效益。
没开学先开工。作为全国大美科技特派员的姜卓俊老师,深受农户欢迎,几乎跑遍全国所有大中小型草莓种植区,在全国培育出一个又一个草莓专业村、专业镇和专业县,被百姓称为“草莓大王”。
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如果说特派员,尤其是优秀科技特派员是农民的子弟兵,那么黄大年团队就是服务农民的服务团和主力军。新年新气象,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尚书旗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车间地头,早定攻关方案。2022年1月,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尚书旗教授一行来到青岛胶州市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新一年的智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实施计划的制定。在生产试制车间查看了新一代自走式马铃薯智能联合收获装备整机性能测试试验台的运行情况,并根据相关装备田间作业反馈数据探讨论证了新一轮的试验优化方案。
尚书旗教授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试验示范基地土壤土质、墒情、紧实度等重要指标,尚书旗教授重点指出:“务必在充分考虑在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上,做好基地新一年机械化试验示范的规划建设,将更多的创新研发机械化技术融入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中,并以此为样板,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基地可示范、可复制、易推广的效果,真正地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今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中指出:当前冬小麦苗情偏弱,促弱转壮任务繁重,要因地因苗抓好春季田管,做好病虫害防控和极端天气应对防范,力争夏粮再获丰收。
作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青岛农大作物种质团队在负责人宋希云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及时安排部署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保障夏粮稳产增收。团队成员兰进好副教授深入到平度市蓼兰镇,为当地种粮大户讲解小麦管理技术,他指出,由于去年小麦播种时雨水较多,致使小麦播种晚,导致开春小麦总体苗弱,苗少等问题,在管理上应注重“早”、“促” “防”三字诀,早即早管理:早划锄,早镇压,提高低温;促即促进弱苗转壮,促进早分蘖,采取喷施叶面肥等措施;防即防治病虫草害等管理措施,为小麦构建丰产群体争取主动,确保打好夏粮丰收基础。团队小麦育种专家穆平教授到日照、黄岛等地进行指导工作。
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小镇
如何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引领示范作用,作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刘更森给出了答案:“要优先依托特色小镇资源优势”组织科技特派员全方位服务特色小镇和示范基地高品质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为此《青岛日报》报道了刘更森老师服务青岛城阳区上马葡萄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的事迹。春耕期间,智慧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该项目计划投资500万元,在刘更森教授指导下选择阳光玫瑰葡萄品种,采用大拱棚标准化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带动青岛市现代葡萄产业的发展,带领上马街道海东社区找到乡村振兴产业优先发展的新路子。刘更森老师的“阳光玫瑰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辐射了莱西的日庄镇、院上镇及马连庄镇等地,发展设施葡萄1000多亩,新增产值8000万元以上。
以人民为中心,菜篮子、肉筐子、米袋子、服务民生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和设施畜禽养殖,切实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拓展养殖空间,提高重要副食品供给水平。
科技特派员杨延杰教授团队在即墨,已经组织开展白庙芋头种子处理和创新的育苗栽培技术。近几年,杨老师团队在延续应用前期已完成的土壤改良施肥抗连作障碍技术基础上,通过实施用温室和大棚等设施栽培方式,延长供应期,提高产量和效益。稳定和地方名产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地位和作用。使白庙芋头的地标产品,重新获得了生机,为芋头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让品牌农业在提升乡村经济作用更加稳定。
一年之计在于春。青岛农业大学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农业大学责任,突出抓好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任务。第一时间动员全体科技特派员,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青岛农大贡献。
相关链接:
大众网:http://qingdao.dzwww.com/qingdaonews/202202/t20220228_9883875.htm
海报新闻:https://hb.dzwww.com/p/pasLcFQh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