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济南时报:守望麦田 我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培育者刘建军

时间:2010-12-16 来源:济南时报

摘  要:“我是农民的儿子,考上农学院我也很高兴,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老想着怎么让地里多打粮食,能吃饱饭。”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建军和他的团队是“济麦22”这个堪称“史上最牛小麦品种”的培育者。  

刘建军研究员在田间研究小麦 (资料照片)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建军和他的团队是“济麦22”这个堪称“史上最牛小麦品种”的培育者。面对记者的采访,刘建军梳理着自己的记忆。他说,正因为岁月磨砺的苦,他才体味到为民创富之乐!“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反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梁启超《最苦和最乐》“让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多打粮食,是自己背负多年的责任。”“快乐,就像农民丰收后看着粮食满仓。如今,我只是觉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麦田里有苦也有乐。”“面对农民的期盼和领导的嘱托,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 刘建军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梁启超《最苦和最乐》 

  对梁启超笔下之“苦”,刘建军深有感触,他说自己是胶东人,让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多打粮食,是自己背负多年的责任。 

  我是农民的儿子,多打粮食是我的责任 

  “因为自己体弱多病,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医生。”打小喜欢鼓捣收音机、无线电的刘建军,还梦想过“做一个电子工程师”。 

  造化弄人,没考上医学院的刘建军考入莱阳农学院(现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编者注)。“我是农民的儿子,考上农学院我也很高兴,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老想着怎么让地里多打粮食,能吃饱饭。”他的梦想被一个更为切实的目标所代替——— 让更多的父老乡亲每天都能吃饱,能吃上细粮。 

  1963年3月,刘建军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玉米饼子、地瓜,一天三顿基本上都是这样,还不一定能吃饱。到了上高中住校,还是一天两顿粗粮。过年过节,能吃上点面条或者馒头等细粮就很幸福了。” 

  往事辛酸又历历在目。1986年7月从莱阳农学院毕业之后,刘建军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门研究优质小麦的育种。到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不久,在一次出差时一位农民告诉他,“你们农科院的小麦品种不咋样啊。”这句话,让刘建军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内心沉甸甸的…… 

  从刘建军的办公室俯视,一大片小麦实验田尽收眼底。“这么大片地,现在机械化操作快多了。以前,这些都是我们亲手种下去的,麦熟季节还要亲自割麦子。”“天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和农民差不多。”刘建军这样形容自己。品种选育过程艰辛而漫长。每年,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都要做几百个杂交组合,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组合后代中都选不出任何材料。从概率的角度讲,育种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从不可能中选可能。早上7点多下地,有时中午1点才回,扑在田里选优良单株,成千上万个麦种一个一个地研究、比较、筛选。每天早出晚归,泡在地里观察小麦的生长过程,研究土壤特征;夜间写信给各地农科所,提出引种请求,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亲本材料上万份,并进行系统的鉴定、筛选和创新研究工作。 

  这些不是最难挨的,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长期没有出成果。培育一个小麦品种,从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到最后得到性状稳定的品种,至少要10年,而且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以前的审定品种比较少,我们有些老育种工作者,辛苦一辈子一个麦种也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说,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在20多年里能育出几个大品种。” 

  幼时贫困的环境,造就了刘建军坚韧的个性。24年间,有很多同学因为农业科研单位生活艰苦,待遇低,出成果慢而放弃,刘建军坚持了下来。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 梁启超《最苦和最乐》 

  对梁启超笔下之“乐”,刘建军说,自己的体会,恰如老农民辛苦一季,丰收后望着粮食满仓的感觉。 

  农民丰收满心欢喜,守望麦田有苦也有乐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国家以提高产量作为最主要育种目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小麦产量水平在国际水平上来说都是相当高的,但是在品质上,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把小麦品质列入议程。“品种培育不能只看产量,小麦品质也很重要。”24年来,刘建军选育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和优质中筋小麦“济麦21”和“济麦22”,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有机结合。 

  2003年推出的面包小麦新品种“济南17号”,是当时国内产量水平最高、推广面积最大、生产优质商品粮最多的优质面包小麦,是我国第一个有商品粮出口的优质面包小麦品种,被国内小麦育种权威誉为“我国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开路先锋”。此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推出的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自200年1至2005年连续5年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山东省首位,现为山东省区域试验高产优质对照品种。此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推出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在2004年至2008年全国优质麦鉴评活动中,是唯一连续5年被评为优质强筋小麦的品种。这一成果,让他第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将高产、抗病、抗倒伏、耐热和抗干旱有机结合,实现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突破,被誉为划时代的品种。 

  刘建军说,“和农民丰收后看着粮食满仓的感觉差不多,如今,我只是觉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麦田里有苦也有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负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梁启超《最苦和最乐》 

  面对农民的期盼,领导的嘱托,刘建军说会担起责任与团队继续前行。 

  高起点上求突破,责任更大了 

  20多年,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刘建军自豪于自己和团队的成绩,但并没有“如释重负”之感。 

  作为专业人士,刘建军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预测到,品质的优化将成为小麦品种及小麦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能否将优质、早熟、多抗、高产、广泛适应性结合于一体是主要的攻关点。因此,在努力选育高产、稳产、广适的优质专用品种的同时,刘建军对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应用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面条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影响面条品质的关键小麦品质性状,明确了优质面条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优质面条选种指标和选拔标准。 

  “当年困难重重——— 经验少、基础差、经费不足……现在国家给的经费要多很多了,不做出点什么来怎么成呢?”高起点上寻求突破,刘建军坦言,面对农民的期盼和领导的嘱托,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下一步,我们打算从技术方法和技术材料上寻求突破,争取培育出亩产超过750公斤的小麦品种。” 

  ■记者手记 

  最美的花朵 

  但凡有过农村经历的人,都不会忘却播种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2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馒头、面条、面包、饼干、蛋糕、油条、油饼、火烧、水饺、煎包……这些我们常吃的主食,哪个离得了小麦呢? 

  在刘建军的办公室里,各种麦子静静生长在花盆中,在他的家里,也是如此。或许在一个小麦育种专家眼里,只有高产优质的小麦,才能盛开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刘建军们会让小麦开出更美的花朵,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作者:郭锐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