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青岛两会罗小勇和孙京新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的提案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来自青岛教育领域(青岛农业大学)的两位委员罗小勇和孙京新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的提案。
在提案中两位委员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以及保证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每年都要在1号文件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青岛市也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三农”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问题,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知识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提案中两位委员建议。
尽快制定与农民素质教育有关的法律
目前我国还没有与农民素质教育相关的法律,这对全面提高农民的政治、科技、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农民素质教育法》或《农民职业教育法》,将提高农民素质纳入法制化轨道。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肩负着将技术成果直接传授给农民的重任。但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从事非专业工作现象普遍、工作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年龄老化、断代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一要科学核定人员编制,调整人员结构,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农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供需平衡,使现阶段农技人员与农民的比例保持在1: 150至1:200左右,并调整人员结构,保证专人专用;二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机制,促进知识更新;四要采取农技人员包干到户的措施,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各种农民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与农民培训相关的机构,致使农民求学无门,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在各村建立“村民会馆”,作为农民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前沿阵地,以全体村民为受教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各地农业推广机构中选派;在各县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以立志于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如刚从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学生)或农民中的种植能手为主要培养对象,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他们到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为期1-2年的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素质低下的问题;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高等学校的优势,开展农民素质教育
应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把农民在农闲时节“请进学校”来,进行课堂式的教学,在学校设立农民技术员培训班,选派各村的技术能手到该培训班学习,学习期限以2个月~半年不等,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其种植作物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示范及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积极主动走出去,走进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教育服务。
有效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
应继续加大对电视、广播、网络农业科技资源的建设,加快农村电视普及及上网工程建设力度,为农民们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通过上述措施,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全体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