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大众网:解读青岛农大科研成果高转化率

时间:2011-05-01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济南5月1日讯 (记者 孙海燕 景芳超)不久前,一条轰动性的新闻被全国各类媒体争相报道:青岛农业大学以152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了四个玉米新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其中,"青农105"玉米新品种更是以1000万元的高价,拔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单个作物品种转让价格的头筹!大众网组织的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山东高校采风活动走进青岛农业大学,记者们对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大手笔" 并非该校偶然"爆发"。在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排名中,青岛农业大学曾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山东省高校首位。而自2002年以来,该校已经面向社会公开转让重大科研成果9项,其中转让金额超过百万元的就有8项,合计转让金额达3262万元。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难"是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顽疾,是什么让青岛农业大学这样一所地方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活力?

面向社会需求确定选题

"花开烂漫果难成。"这是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一个生动写照。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有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国内空白。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中只有15%—20%能够进入生产环节,而形成产业化的只有不足5%。
"要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必须走出科技与生产脱节、与市场错位的困境。"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学宝告诉记者,"脱节与错位的根本症结在于科研定位与课题立项不准。因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科研定位,时刻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确定选题。"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介绍说,学校明确提出了"研为用"的科研目标,要求教师不能单纯根据自己的兴趣搞科研,不能不顾社会和市场需求想当然的搞科研,也不能只满足纸面上的科研成果,而要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初,就认真考虑成果的转化与出路问题。

为了有效保证科学研究不"空对空",学校专门提出了科研"三不立项"制度,即通过深入调查,没有推广前景的不立项;经过专家评估,没有科学论证的不立项;经过生产单位考核,脱离生产需求的不立项。

正是在这样的科研定位指引下,青岛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都能紧紧瞅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老教师带领年青教师,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指导生产,积攒自己的"问题库",并从中发现和确立科研选题,而不是坐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即使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也是以应用研究为目的,为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注重基础实用技术的开发。

由于对生产中的难题、经济发展中的需要、广大百姓的需求了如指掌,他们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就更有针对性,科研与生产紧密相关,从而使得学校大批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惠及社会和百姓。

玉米粗缩病有"玉米癌症"之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山东省因玉米粗缩病造成的减产达1.7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2008年,山东省又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玉米粗缩病,全省发生面积达1110多万亩,造成玉米绝产面积25万亩。

面对心急如焚、欲哭无泪的农民朋友,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锲而不舍的科研攻关,赵延明副教授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抗病高产的玉米新品种 "青农105"。该品种不但在抗粗缩病和大斑病、小斑病等常见病以及抗倒伏等方面表现优异,而且平均单产可达650-7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

农药残留超标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该校孟昭礼教授潜心钻研20余年,从银杏外种皮中提取出高抑菌杀菌物质,并以此为模板人工模拟合成了植物源系列农用杀菌剂。这种植物源农用杀菌剂,既具有化学农药的高效和速效特性,又具有生物农药的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等特性,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药。该系列农药中的"银果"和"仿生安"生产技术分别以500万元和600万元实现了转让,产品迅速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00多万亩粮、果、油、菜等作物上广泛使用,防效达85%以上,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0多亿元。

我国是苹果生产大国,也是苹果浓缩汁出口大国,年产浓缩苹果汁100多万吨,其中90%以上用于出口。山东省作为苹果产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浓缩苹果汁产量约占全国的40%。但在生产上,优质的制汁专用型苹果品种却非常缺乏。

针对这种情况,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戴洪义教授带领课题组,历经十几年刻苦攻关,先后培育出5个高酸制汁专用型苹果新品种。这种苹果酸度高,果汁无褐变,多项指标填补国内外空白,为我国苹果汁加工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品种资源。

目前,这种被命名为"鲁加"系列的苹果新品种,已有3个获得了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并已经在山东、山西、新疆等地推广种植。

记者采访发现,诸如此类的科研故事在青岛农业大学不胜枚举。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乐于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找课题的专家教授,才造就了青岛农业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其中许多重大贡献,对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就首创了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中国北方粮食产量的增长和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又首创了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饲料作物产量,增加了工业原料;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提高油料作物产量、解决旱地小麦生产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孙海燕 景芳超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