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蓝睛:同心奔小康丨科技兴农 “白庙芋头”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1-05-13 来源:蓝睛

即墨鳌山卫街道白庙芋头有着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过近年来,由于连续耕种等原因,久负盛名的芋头产业却遭遇了传染病高发、大幅减产的瓶颈。当地政府联合多方力量合力攻关,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振兴优势产业的特色之路,让“白庙芋头”这个老品牌逐渐焕发新活力。

记者袁丹:这里是即墨鳌山卫街道的南邱家白庙村,在我身旁的这块芋头试验田,青岛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民铺设滴灌系统,给芋头地盖上地膜,这样能够让芋头地更加保温保湿,及时吸收水分和养分。 正在忙碌的邱加英是种芋头的“老把式"。由于当地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软、糯、香、滑的白庙芋头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邱加英每亩地就能收入4万元。然而也就过了五、六年,这个曾经的“金疙瘩”却让他发起愁来。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南邱家白庙村村民邱加英:头年压上死一半,第二年压上,全部就绝产了,不能刨,都烂在地里了。 面对芋头病虫害高发、产量锐减的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采用了多种方法解决,但收效不大。2019年年底,从即墨组织部遴选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张益睿决心试一试,挽救这块“金字招牌"。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南邱家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张益睿:其实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一直就是说是不够系统,没有从育苗育种,土壤、菌剂,做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实验。 经过多方比较,反复考量,张益睿最终决定邀请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和相关研究团队,从土壤改良等多方面入手,开展试验。可当科研人员去年4月刚到村里的时候,遭到不少村民的抵触。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南邱家白庙村村民邱加英:有些村民说,重茬没法弄,他能弄好了,没法弄。 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队科技特派员孙云德:种了一辈子芋头了,来几个你们大学生或者来几个大学教授就种芋头了,他是不相信的。 从那时起,孙云德和同事频繁往返于学校和村庄。他们调查发现,由于多年“重茬”耕种,土壤中杂菌较多,好的微量元素越来越少,再加上芋头种带菌,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部分地块绝产。原因找到了,村里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亩土地设立芋头试验田,并将试验田分成30块,用30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

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队科技特派员孙云德:我们主要采取了以菌制菌的办法,你要完全消灭有害菌那是不现实的,只是让它好的有益菌占领一块阵地,让它有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生长环境。 虽然一些地块的试验失败了,但大家惊喜地发现,通过生物菌剂、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半年过后,部分试验田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亩均增产500多斤。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南邱家白庙村村民邱加英:获得了大丰收,好芋头很好,大果不少。 在政府的支持下,去年年底,青岛市芋头地标产品创新专家工作站在南邱家白庙村成立,青岛农大联合相关企业等产学研多方进行科技攻关,制定白庙芋头标准化种植流程,打造科技兴农的模板。

即墨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杨青贤:政府拿出一定资金,来支持这个产业,吸引更多的专家,共同来攻关这个课题。 眼下,农大科研人员正在试验田里使用更加优化的技术方案,并将把新技术推广到周边8个村庄。村里还成立了芋头合作社,将联合供销社、电商等渠道,让更多村民依靠白庙芋头致富。 即墨

区鳌山卫街道南邱家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张益睿:不仅让老百姓种得出,还能让老百姓卖得好,尝试走线上线下多条渠道的农产品销售方式。白庙芋头,作为地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出来,这是经过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一定要把它继续把它发扬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http://www.qtvnews.com/mobile/qddst/qd/view/detailsData.html?id=299419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