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8
中国青年网临沂8月25日电(通讯员 李昱萱)7月7日至10日,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农村一带一路调研主题赴泰安实践团,赴泰安埠阳庄村展开调研宣讲活动。在本次宣讲实践中,团队成员调查了“新农村一带一路”建设普及情况,并以手绘本的形式,结合专业特色将“一带一路”绘出来,讲解给村民听。
不同方式展风采,齐心协力画绘本
借着考完试的空余时间,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一带一路”手绘宣传册。“我们的专业知识中就有绘画基础,所以我们想利用我们所学,用一些素描和速写的手法,绘制一些地图,方便我们的宣传工作。”其中一名队员这样说道。
手绘宣传册是本次实践的一大特色,借着实践的机会,用铅笔手绘古代丝绸之路以及现代“一带一路”的路线地图,不仅加深队员们自身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图画的形式也使得语言讲解没那么枯燥乏味,更能达到本次实践目的。
“用手绘去表现‘一带一路’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让从前看似离我们很远的政策,一下子成为我们身边的事物,让我们有机会以自己的角度了解它。”一位队员补充道。队员将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安的地标性建筑着重刻画,根据现有的信息,徒手勾勒出中国地图、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地图,手绘地形地貌,便于村民们直观感受古现代丝路的变化。
烈日炎炎挥汗水,实地调研掌情况
团队一行人长途跋涉后到达泰安埠阳庄村。据村委书记介绍,埠阳庄村近几年迅速发展成民俗旅游村,接待来自各国的游客和考察团,村子环境比较优美,巷落井然。
早在1982年就有过接待日本共同社、朝鲜林业考察团等的历史,同时村子的农业现代化也十分高。队员们选择这样一个民俗旅游村,想考察一下在此的居民对近期“一带一路”的政策会有多少的了解。
队员们到达埠阳庄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昱萱 提供
8日,实践调研正式开始。正值夏季,天气比较的炎热,除了外出工作的村民,剩下的鲜有人在村子的道路上,队员们进入村民的家中进行调查。
孙大爷便是其中一位,“我不是很识字,年轻的时候也主要是干农活,现在老了主要是在家待着,这些事情我不了解。”队员们发现村子中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大都离开村子,去城里谋事。这给实践调查带来了一些困难,之前准备的调查表有一部分被弃用,队员们选择口述调查问卷。
首先从唠家常开始和老人们聊天,一步一步进行深入了解。张大娘向队员们说道:“自家村子的旅游发展起来了,每年会有些大学生和外国人出入我们村子,虽然这样,但我们村民最关心的还是自家的一亩二分田。关心庄稼田地的旱涝问题,对于新闻上的政策,说实话,我们不懂也就不太关心了。”老年人鲜有认识字的,对近阶段的政策也基本不了解,只有些从村委会退休下来的老干部会关注这些问题。
队员进行问卷调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昱萱 提供
总结结果解问题,精心准备办宣讲
经过实际的调查,村民大部分不了解甚至是不知晓这个政策。基于这个情况,团队成员决定举办关于“一带一路”的宣讲会,并结合手绘宣传册,给村民们普及“一带一路”知识。
宣讲会上,团队队长讲到:“我们埠阳庄村是一个国际的民俗旅游村,每年都会接待外宾,村子的农业现代化也比较高。一带一路是国家出台各国互利发展的政策,从各个角度,我们村民们都应该了解支持。”
为了吸引村民们的兴趣,队长也融入了一些村民们关心的问题。队长介绍,这次选择这个村子,原因不只是村子的对外民俗旅游宣传,再有一个便是它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政策的推出会拉动内需,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让这项政策深入人心,会给这个村子带来更多机遇。
队员们举办宣讲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昱萱 提供
宣讲会过后,许多村民表示很感兴趣。王伯伯主动与实践队员们交流:“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些政策都是与政府有关,现在看来与我们村民也是息息相关的。‘一带一路’实施原来有这么多好处,可以给我们村年轻人很多工作机会,我们种田的也可以走出去了。”
四天村子调研,让队员思考实践了很多,也收获颇丰。“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为这个村子,这项政策做点什么,真的很让我开心。”一位队员在实践结束后这样说道。尽管这只是小小的一步,团队成员也希望通过微薄之力将“一带一路”的政策,普及到还未深入认识的地区和人们心中,以绵薄之力,同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