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大众日报:创业型大学带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时间:2012-08-27 来源:大众日报

1998年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以来,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的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形态、创建创业型大学的条件,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全新的大学发展模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模式。众所周知,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巴黎和博洛尼亚。十九世纪,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实行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从而将科学研究的职能赋予了大学。正是柏林大学对传统大学模式的突破,推动了德国大学的现代化,也促成了德国科学事业的腾飞和经济的崛起。使大学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结合的是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莫瑞尔法案(又称赠地法案)。该法案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计划”。该计划赋予威斯康星大学两项重大责任——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威斯康星思想”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从而使社会服务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大学。美国也因这一突破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地。

美国创业型大学正是在其服务职能的发展中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在大学教授科学研究基础上扩展,进行创业活动,进而形成衍生的高技术公司。而催生这一现象的是1980年颁布的两个专利法案《贝耶—多尔法案》和《斯蒂文森—维尔德勒技术转让法案》。这两个法案解决了大学承担政府资助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从而为技术向企业转移扫清了障碍,实质上相当于政府将知识产权赠给了大学,其意义不亚于“赠地法案”。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代表是麻省理工学院。据2009年研究报告,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创建的企业数量25800多家,就业人数330万人,销售额高达2万亿美元,保守估计这一数据至少可以排世界第17位,按GDP产出计算可排世界第11位。

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则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大学普遍面临财政紧张,大学内部财政危机和外部社会对大学的高期望值,迫使欧洲大学寻找多渠道资金维持大学的生存,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变化以适应大学的发展。由于欧洲二三流大学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较一流大学更急于寻求变革,因此,欧洲创业型大学并不是一流大学,而是二三流大学。

尽管变革的背景不同,基础迥异,伯顿·克拉克对欧洲创业型大学所进行的概括却同样适用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即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与外界加强合作、多样化的资金基础、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和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创业型大学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使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市场变成了创造市场,大学以其学术资本化的实践,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大学正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这是大学在其职能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式。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完全有理由说,它代表了大学发展的新的方向和趋势,将对21世纪大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创业型大学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人才的新的平台。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真正的工作主体是团队,由不同学术领域的人员组成,围绕各类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不同领域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促使新观点和新思维的产生。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也离不开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学生从中获得的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难以实现的,学生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创业型大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成果转化或大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都抱有普遍接受的态度,进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共同的“学术和创业共存”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就在这类学校逐步推广开来。学术的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以学术资本化为内在推动力的创业型大学中,源自于企业等组织的创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精神气质。这种新的文化将对浸淫其中的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出发探索创业型大学的创建之路。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创业型大学是将学术与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大学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成为创业型大学,也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关于创业型大学的讨论,已经引发了关于大学是否会失去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担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如果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踏入追逐利益的洪流,这对国家民族将是一场灾难。因为大学只有保持与现实社会的适当距离,才能产生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真理,而这正是研究型大学或者说一个民族顶尖大学的职责所在。

创业型大学是致力于应用研究并取得实效,通过向产业转化知识成果取得经济收益,同时对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大学。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是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国家重大战略相关领域的研究。而地方性高校则更多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基层社会的技术需要。其中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其与企业和产业的天然联系而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因其较少受到国家重点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向产业界寻求支持方面具有更强烈的意愿。因而,在我国,最有可能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是那些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具有深厚的产业背景、具有向社会寻求多元化资源保障压力的地方性行业高校。

青岛农业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服务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开展教学和科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14项。学校教师以克隆牛成果为核心技术在山东高青县建立了优质肉牛新种质繁育企业,带动淄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广告学、动漫等专业优势和农业传播学省级重点学科团队,创建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广告公司和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两个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实体,领跑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作了一批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动漫产品。(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校长)

作者:李宝笃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