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一花独放,还是发展趋势?

时间:2013-05-13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农业大学六名大学毕业生到平度北斗合作社就业一稿发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人们在追问:农村合作社招聘大学生是“一花独放”、还是代表了一种发展潮流?市郊的众多农业合作社,能否为饱受就业压力困扰的大学生,提供一条新的就业路径?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报道——

基本面

全市合作社接近五千家规范合作社却寥寥无几

据统计,我市农业合作社的数量已接近5000家,如果它们都能成为农业人才的就业载体,那真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前景,但现实与理想有着鲜明的反差。

“就目前而言,市郊的农业合作社还远不足以形成一个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市场,”北斗合作社理事长于春娇分析道,因为大部分合作社并没有按照我国合作社法的要求规范运行,“大多只是挂个牌而已。”

何谓 “规范发展的合作社”?“这一方面是指严格按照国家合作社法、章程的要求来运行,”青岛农大合作社学院合作经济教研室主任王勇介绍,合作社内部有设计科学的制度体系,财务、技术、品牌管理都比较规范,类似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主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个人生活都有保障,“这样的合作社才能对大学生有起码的吸引力,”王勇认为,目前市郊这样的合作社并不多。

王勇说,另一方面,规范的合作社是指有能力执行、利用好国家关于合作社的政策、并有能力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合作社,“这一类的合作社有成长力和吸引力,能为大学生创造不少机遇,”他说,比如国家鼓励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一些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直营店,就可以引进大学生人才当店长,既可以优化自身的销售管理,又为大学生提供难得的就业职位,同时也打消了大学生担心远离都市的后顾之忧。“目前这一类的合作社在市郊也为数寥寥,”他介绍,大致统计也就不到200家。

大学生不了解现代农业下乡就业缺少社会认同

大学毕业生与农业基层合作社的 “姻缘”之所以难以“撮合”,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害怕在农村就业条件艰苦没有前途。

青岛某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在社会上四处求职已经五六年了,年近三十的他至今没有稳定职业。此间,他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参加过外企招聘、在某中学当过两年见习老师,均以失败告终。他也曾在一家农业合作社实习过两个月,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看不到前程,”他说,“家里人不好意思和别人说,我到农村去就业了。”客观上说,作为城市青年不适应农村生活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还是对这个领域太缺乏关注和认识了,”王勇博士感慨地分析,大部分大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合作社”是干什么的,同时他们也根本没有做好到农村就业、生活的心理准备,即使是农大的学生,也大多愿意留在城市。在这种“缺乏共同认可”的社会气候下,基层合作社等用人单位自然也难有招进大学生人才的信心了。

发展观

少数合作社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人才饥渴症

平度仁兆镇远近闻名的阿里巴巴网上的洋葱大王——王桂欣对于大学生下乡就业有切身体会。

“今年我准备招聘两名大学毕业生,明年打算招聘四名左右。”王桂欣说,今年已经上岗的大学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试用期工资是每月2400元,包吃包住。试用期后,底薪将涨到三千左右,还有业务提成。“除了业务外,我让这名大学生当我们合作社的党办秘书。”

王桂欣告诉记者,他的洋葱合作社在平度算是第二大合作社,共有252个农户是合作社社员,经过土地流转,周边三个村的1600亩土地入社,合作社盖起了办公大楼,有自己的加工厂、冷库、物流等机构。

“搞现代农业,没有大学生是不行的,”王桂欣对此深有体会,“明年我们要成立市场部,这种经营管理岗位,没有文化的农民是不可能胜任的。所以我们还准备招四名大学生。”

对大学生下乡就业的生活问题,王桂欣也做了充分的考虑:“我们办公楼上专门设有标准间,给大学生们做宿舍。一楼就有食堂,大学生们一日三餐全免费。”

除了食宿免费外,还要解决大学生们精神文化生活,对此王桂欣的想法是:“一比如我现在招的这位大学生,他就是平度人,离家不远,并不寂寞。二关键是要给大学生们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我们现在的订单太多了,市场非常好,这不仅向大学生提供了可以展望的经济前景,也为他们积累电子商务的经验提供了平台。三现在是网络时代,农村和城市一样有网络,这为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

王桂欣坦言,眼下95%的合作社还不需要大学生,因为这些合作社本身还不成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搞现代农业,就离不开大学生,今天的日本、以色列农业将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缩影,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

合作社大学招聘呈上升趋势农村的人才需求已初露端倪

“目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勇博士说,青岛农大每年要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每次都吸引500家以上的用人单位,从已经举办的3届招聘会来看,农业合作社来招生的比例占很少,“也就两三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合作社招聘大学生没有前途,”他认为,恰恰相反,随着家庭农场、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管理、科研、营销等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人才的管理层群体完全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时机成熟就可能成为发展主流,目前在市郊不少农业企业中已出现 “农业经理人饥渴症。”

“2010年,到青岛农大来招聘大学生的合作社只有一家,第二年增加了一家,”王勇介绍,如今又增加了一家,并且一次就招了6名大学生,过段时候还会再增加,总起来看已形成了一条上升曲线!“放心吧,”王勇博士微笑着表示,他坚信前来青农大招聘大学生的农业合作社会越来越多。

此外,农业用人单位也普遍缺乏人才招聘的渠道,“不知道到哪里去招到人才,”王勇说,目前更多的大专院校已认识到,需要搭建更多的专业性的城乡对接就业平台,让三农和大学生人才“有缘”相会!

作者:钱卓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