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未毕业先入股,青农大智能农机团队获威海机械企业青睐

时间:2016-05-20 来源:青岛日报

虽然还有一年才毕业,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刘涛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接到了威海一家机械企业提出的“技术入股”邀请;让他们获得“入股”邀请的技术,是一项小型农机发明——秸秆打捆机。

从2013年开始,青农大“智能农机创新团队”有了一个新的小组——农民之星创新团队。作为青农大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主席尚书旗教授的研究生,刘涛、田连祥、张婷婷、佟庆坦、何小宁、武丰、刘晓蛟、张甜甜等人后来陆续加入,团队建立以来主要致力于秸秆集束打捆机的研发。

经过三年研究,该成果已获得六项专利,其中有三项为发明专利。日前,威海加力公司邀请刘涛等人以整体技术入股,占比、具体分配细节等还在商谈之中。

全国一等奖作品卖给企业

刘涛说,老师在专业指导的时候总是要求他们发挥“啄木鸟思维”,去找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虫子”。因此,团队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早早就盯上了“智能农机”、“小型农机”这种目前国内最缺乏的农机领域,让想法瞄准产业需求,更好地应用到市场。

他们通过调研找到了“问题虫子”:小型农机体积小,更需要巧妙设计结构,才能实现预期作业效果。团队就此攻关,研发出了适宜我国丘陵山区作物整秆收获的系列轻简化秸秆集束打捆机。在研发过程中,刘涛团队突破了精准送绳、快速打结等关键技术,发明了自立输送归集、时序相位控制等结构,才最终得到了现在的效果。

去年11月,这项研究成果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而最近,威海加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邀请他们“技术入股”,让团队成员的想法变成产品,实现创新与产业对接。

据介绍,威海加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与刘涛团队合作,在企业建立了年产3000台机器的生产线。“前期我们小规模投产试用,实验性地推广应用了300多台适宜不同地区水稻、谷子、青稞、芝麻、燕麦、芦苇等作物的机具,确认了机械的稳定性,”刘涛说,“现在,证实了这些设备能显著降低劳动成本,增加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今年我们就要大规模投产了。”

因地制宜,“迷你版”农机应运而生

提起小型农机的生产,刘涛认为这是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0%,这些地区农作物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还普遍较低,受地形限制,大中型机械在这里根本不适用;而且现在农村加工业大多要求作物秸秆必须保持完整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出轻便、灵活、整捆集束的小型农机。”

在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台应运而生的秸秆打捆机样机。不同于常见的大型农机,这台“小家伙”长约80厘米、高约90厘米、宽1米左右,重量只有180千克,对丘陵地区的作物收获来说非常轻便。

刘涛介绍说:“这种秸秆打捆机适用性很强,生产厂家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秸秆高度改变具体机型的高度,生产上非常简单。”

秸秆打捆机研发团队里另一名成员田连祥表示,国家支持创新创业,他们也积极当创客,“但很多大学创新创业仅仅是‘第二课堂’,学生作品止步于‘试验品’,而我们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对社会有用,能变成‘产品’,实现创新与产业对接。”

得到威海加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入股”的邀请,他们算是如愿以偿了。

小型机械是片新蓝海

“大型机械研发周期长、要求高,因此对在校生来说,搞创新实验,还是小型机械更容易一些。”尚书旗告诉记者,不论是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择上,还是市场应用上,“智能农机”、“小型农机”都是目前国内最缺乏的农机领域,从这个领域下手,更容易瞄准产业需求。

目前,刘涛等人又在进行新的研发项目——智能海带打结机、大蒜收获机,以及打捆机的实验平台,探索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火锅、麻辣烫里常见的一种食材,就是打结的海带扣,滑溜溜的海带怎么快速打结的?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海带扣都是人工打结,机械化的海带打结尚未有一款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刘涛和团队成员们正在研发的智能海带打结机通过运用机械手臂模拟人工打结的原理,可以实现海带方便、高效地打结过程,目前产品样机已经设计出来,正在进行优化试验,预计最快2016年底就可以进行小规模推广。

作者: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通讯员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