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青岛农大玉米新品种卖出高价钱的背后

时间:2010-06-07 来源:青岛日报

“三不立项”精准定位科研选题 
——青岛农大玉米新品种卖出高价钱的背后

编者按 
    “花开烂漫果难成”,这是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一个生动写照。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有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国内空白。但这些成果中只有15%-20%能够进入生产环节,形成产业化的只有不足5%。而在青岛,不少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涌现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记者走访几所高校,逐一破解他们进行科研转化的成功模式。

近日,一条新闻被全国各类媒体争相报道:青岛农业大学以152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了四个玉米新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其中,“青农105”玉米新品种更是以1000万元的高价,拔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单个作物品种转让价格的头筹。

对青岛农大来说,这样的“大手笔”并非偶然。在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排名中,青岛农业大学曾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山东省高校首位。而自2002年以来,该校已经面向社会公开转让重大科研成果9项,其中转让金额超过百万元的就有8项,合计转让金额达3262万元。

面向社会需求确定科研方向

“要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必须走出科技与生产脱节、与市场错位的困境。”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学宝告诉记者,“脱节与错位的根本症结在于科研定位与课题立项不准。因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研究和解决 ‘三农’问题为方向的科研定位,时刻瞄准社会真正的需求确定选题。” 

为了有效保证科学研究不“空对空”,青农大专门提出了科研“三不立项”制度,即通过深入调查,没有推广前景的不立项;经过专家评估,没有科学论证的不立项;经过生产单位考核,脱离生产需求的不立项。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介绍说,这项制度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单纯根据自己的兴趣搞科研,不能不顾社会和市场需求想当然的搞科研,也不能只满足纸面上的科研成果,而要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初,就认真考虑成果的转化与出路问题。

在这样的科研定位指引下,青岛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都能紧紧瞅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而针对实际问题所做的科研课题在实际转化时,也就水到渠成。

拿转让费过千万元的 “青农105”来说,它就是针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的研究成果。赵延明副教授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山东省因玉米粗缩病造成的减产达1.7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青农105”的立项,就是奔着粗缩病去的,这个新品种一经诞生,不但可以抗粗缩病和大斑病、小斑病等常见病,平均单产还可达650-700公斤左右,卖个上千万元的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瞄准市场激活研究成果

“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能够为社会所用,能够给老百姓造福。”青岛农业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宋希云认为,“科研人员决不为科研而科研,搞研究就要做到研以致用,放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 ”

如今,做研究前,超前一步,提前为成果的将来谋划;做出成果后,延伸一步,努力为成果找出路,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搞科学研究的 “常规动作”。全校无论是知名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的青年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做出的科研成果既不能放在保险柜里“锁”起来,也不能摆在桌上墙上“供”起来,一定要让它走出实验室“活”起来。

被称为“牛爸、牛妈”的董雅娟、柏学进夫妇是青岛农业大学两位知名教授,他们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研究出成熟的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生产犊牛技术。 “功成名就”后,这对夫妇没有片刻的停歇,便开始着手寻找建立良种牛繁育推广的科研基地。 2005年,克隆牛第二代在平度、即墨等地农户相继出生;2006年,体细胞克隆牛的第三代胚胎移植后代开始批量在淄博高青降生,当地农户每生产一头牛犊,就比原来增加收入2000多元,山东省高档优质肉牛良种产业化就此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开始带动农民增收。 “克隆牛改良高档肉牛的实验成功了,转化为产品是必然的选择,”董雅娟认为,“科研的意义就是给社会带来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

打造成果转化软环境

对高校教师来说,技术成果转化其实也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相比起一般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中拿的是大头,而成果的发明者拿小头的做法,青岛农业大学反其道而行之——成果转让收益的40%直接奖励成果研究人员,50%反哺科研,用于其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业务支出,5%用于学院优化自己的科研环境,学校仅拿其中的5%。

用校长李宝笃的话说,学校拿得越少,让科研人员和企业获得的利益越多,就能越发鼓励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大胆投入,更加主动地和学校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合作。在他看来,学校转让科研成果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要更多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如果学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就实现了大学最大的利益。

学校科研处的朱连勤处长告诉记者,下一步,学校还要建立任期考核办法,明确不同技术职务完成的科研工作标准;建立聘任制、任期制,打破职称终身制,进一步挖掘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本报记者 赵 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