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青岛曹村草莓合作社的大棚里产出了第一批鲜红硕大的超早熟草莓。10月30日,由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理事长张运涛教授任主任委员的专家组现场验收,经抽样测试,超早熟草莓第一果序的早期亩产量达到1239.84公斤,累计亩产量可达到4000公斤左右,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姜卓俊副教授研发的“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取得成功。11月16日,记者专程来到超早熟草莓试验基地,不但了解了该技术的研发过程,而且得知了姜卓俊“草莓教授”这个称谓背后的故事。
让草莓种植更加高效
“1993年,我就研发出冬季无加温早熟草莓栽培技术,将成熟期提早到了12月份,并获得199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可以说在全国是最早的。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之后,我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让草莓更早成熟,能在奥运会举办时上市,让草莓变成‘奥运果’。”谈及研发超早熟栽培技术的初衷,姜卓俊说。
记者在试验大棚里看到,一垄垄翠绿的草莓苗长势喜人,其间一排排鲜红的草莓格外“耀眼”。超早熟草莓是怎么栽培出来的?姜卓俊说:“让草莓提早结果的关键,就是让它提早进行花芽分化。但是花芽分化需要低温和短日照条件,自然条件下一般在9月下旬以后才能具备。为此,我们在优选早熟、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利用专门研制的、温度可以在零度至20度范围内调整的育苗室等设备,使草莓苗能在活体生长发育状态进行低温短日照处理,既促进了花芽分化,也培育了壮苗。目前来看,多个处理组合超早熟表现都很显著。明年我们将优中选优,争取将草莓的成熟期提早到9月中下旬,以满足国庆市场需求。”
“种超早熟草莓有两大好处:一是价格高,10月份上市卖200元一斤;二是产量高,能比现有栽培技术多摘两茬。明年合作社计划多上几个草莓大棚。”曹村草莓合作社负责人张瑞苏高兴地对记者说。据姜卓俊介绍,在草莓的断档期,我国草莓需求量很大,都得从新西兰等国家进口,价格高不说,还都是偏酸的欧美品种,不太符合我国消费者的口味,等超早熟栽培技术成熟推广之后,这种局面将会大大改观。
把小草莓做成大产业
2012年2月,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全世界草莓界最高级别的盛会。记者在与姜卓俊的交谈中意外得知,大会举办权的取得还有他的一份功劳。2008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六届草莓大会上,自费参会的姜卓俊把自己神圣的一票投给了祖国。
“世界草莓大会在中国举行,是对我国草莓产业高速发展的认可和促进。”姜卓俊说,“别看草莓个头小,但是产业大着呢。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71.4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产值已经赶上大宗水果品种。”
二十多年来,姜卓俊一直致力于草莓栽培技术推广,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四处播撒“草莓种子”,培育出一个个蜚声中外的“草莓专业村”、“草莓专业镇”、“草莓专业县”。全国草莓大县安徽省长丰县政府授予他“草莓功臣”称号。农民喜欢他,更信任他,都亲切地称他“草莓教授”,草莓病了用哪个牌子的药,丰产需要买哪种肥,只要他一句话,比什么广告都管用。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件怪事:姜卓俊的家不是在青岛吗,怎么手机号码是烟台的?青岛农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陈太安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姜教授的家从莱阳搬到青岛已多年了,但手机号码一直没换,这是因为种草莓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号,如果换了号,老百姓再遇到问题就不好找他了。”
“2010年之前,我每年的话费都在10000元以上。去年,我办理了漫游接听免费,虽然话费有所降低,但是每月至少也要四五百元。”姜卓俊说,“每次老百姓打电话咨询问题,我都让他们慢慢说,把种植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讲清楚,然后我再分析诊断,详细给出指导意见,短的一两个小时,长的一说得说上半天。”
有人不理解,“你这么多年赔钱赚吆喝,图的是什么”?姜卓俊却说:“农民对我的需要,就是我取得的最大成绩,农民因草莓而富裕就是我最大的价值实现。”
二十多年来,姜卓俊用扎实的工作为我国草莓科技和草莓产业的巨变作出了贡献。如今,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的研发成功,成为他甜美草莓事业新的里程碑。在采访即将结束时,57岁的姜卓俊对记者说:“目前我国草莓产业仍需要关注和推动。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大力发展草莓产业。毕竟,对农民来说,种植草莓确实是个短平快的致富好项目。”
编后:
在采访中,姜卓俊对记者说,他与草莓有缘,与种植草莓的人更有缘。下一步,他将作为本报草莓种植专栏的特约专家,在草莓周年管理过程中,将每个关键时期的管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及时提供给草莓种植户参考。同事,草莓种植户如果在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拨打他的电话1370535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