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视窗12月8日电 (陈太安 刘晓华)12月7日,青岛农业大学举行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342家企业到会,共提供有效就业岗位6500余个。据了解,包括硕士研究生在内,该校2009年将有包括农、工、理、经、管、文六大学科门类的5960名学生毕业,较去年稍有增长,是学校历史上毕业生人数最多得一年。
冷热明显 传统农科毕业生依然"抢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届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受到了"就业寒冬"的寒意。但在12月7日的供需见面会上发现,该校传统农科毕业生所受影响不大,到会企业单位对这类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不小。
据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董玉河介绍,此次到会单位所提供的农科类就业岗位有3300余个,学校 2009年农科专业毕业生共有1590人,总体供求比超过了2:1,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的供求比更是达到4.5:1,稍微低于去年供需见面会上5:1的最高供需比。
与农科类的"稳定"局面不同,土木建筑类、经济贸易类、外语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受到影响。该校建筑工程学院小张告诉记者,去年他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会场感受"应聘现场"时,看到前来招聘土木建筑类毕业生的企业单位挺多的,那场面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当时还非常高兴,可今天到场一看,前来的单位明显减少,单位用人的数量也不多。
心态更务实 "冰点就业"应对寒冬。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式,众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往年相比也更加务实。外国语学院小李说,现在同学中开始流行"冰点就业"的说法。所谓"冰点就业"就是大大冷却自己就业的心理期望,尽量降低自己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小李说,现在1000元以上的工资水平他就可以接受,毕竟花了父母这多年的钱,不能一毕业又成了"啃老族"。他幽默地比喻道,他这是"骑着驴找马",先就业,度过眼前的危机再谋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青岛籍小王在会上投出四份求职简历,全是处于青岛郊区和周边县市的食品加工企业。小王说,他觉得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想找到地域好、待遇好、发展前景等样样都好的单位简直是"难于上青天"。鉴于此,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单位就是首选,地域可以不考虑。
就业指导教育初见成效。青岛农业大学董玉河处长说,今年的学生在就业心态上确实更理智、更趋于务实,这一方面受今年就业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课"初见成效的结果。
该校长期坚持在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上下功夫,从2003年开始就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公共选修课。2007年,该校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不同年级有所不同。学校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干部和教师担任该必修课的教师,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用人单位领导和校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通过专题报告、网络学堂、论坛及个性化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经常性的就业指导活动,使使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加清晰,就业心态更加务实,就业能力更加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