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新品育种的年限由之前的8到10年将缩短至5年左右,其优质种苗由此进入“工厂化时代”。最新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首次公布了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历时8年多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姜国勇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一起主要承担完成了其中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中第3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与基因解释工作。
“此次全球科学家联合对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继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之后,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模式植物基因组序列分析。”姜国勇说。这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奠定良好基础,对推动全世界番茄生产有重要意义。
2003年11月,由3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在华盛顿发起成立,并组建由中、美等14国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开始番茄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姜国勇说,他从2005年开始正式加入这一跨国科研工程,经过3年的艰辛工作完成了基因测序工作,用5年完成了对番茄抗病基因功能的解释和验证。
另悉,我国科学家此次完成了番茄基因测序总任务的六分之一,表明我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国家优势地位。鉴于中国科学家在番茄基因组测序任务中的突出表现和重要贡献,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决定2013年在中国举行第10届国际茄科基因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