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年薪15万 聘不到牧场长

时间:2012-01-05 来源:青岛日报

2011年7月,我市发布的《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1000家规模经营家庭农(牧、林)场和专业种养大户。

在利好政策刺激下,我市规模养殖、规模种植正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一道壁垒横亘在满腔热情的农民面前: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实用人才奇缺,年薪15万元竟聘不到一名牧场长。原因何在?日前,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现状:年薪高高技术人才却难招

“我想雇个牧场长,年薪15到20万元,主要管理奶牛日常生长、繁殖、产奶、卫生防疫等事宜。”莱西市李权庄镇榕昕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绍军日前向记者说这番话时仍面露难色:“牧场长不需要太高的文凭,但却不好找。”

黄绍军告诉记者,他的朋友曾招过牧场长,但只干了几个月,就解除了合同,主要原因是这个牧场长管理不到位。“牧场长要擅长管理,得精打细算,从人工、进料、配料等环节上降低成本。”

黄绍军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他现在养了近1000头奶牛,其中三四百头处于哺乳期,每天可挤奶三次。牧场长若管理得好,每头牛每次可多出半斤奶,一头牛一天就能多出一斤半奶,一斤牛奶收购价在3.30—3.60元,一斤半就是5元左右,三百头牛就是1500元,一年下来,光奶钱就可多赚54万元。

为啥不招聘专业大学生?面对记者提问,黄绍军更是一言难尽:“不是没有用过啊,大学生刚毕业,书生气太重,实践能力差,得从头一点一滴学,干上一个月才能上手,这离牧场长要求差得很远。一个牧场长没有个五年以上养殖经验很难胜任。”

黄绍军更感慨的是,大学生就像流水的兵,往往来了干上几个月就走人。“他们看中的是企业知名度和工作生活条件,像我们这种处在乡下的小型企业,离大城市远,留住大学生更难。”

和黄绍军遭遇类似,平度市祝沟镇得兴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德兴也在为寻找实用人才而发愁。

孙德兴主要负责合作社果品销售,销售之前,苹果收购、分级和包装主要由两个有经验的农民负责。“这两人一个66岁,一个65岁,这个年龄干不了多少年了。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目前太缺,没有五六年种植苹果经验的不成。当然,还得能扑下身子来干事。”眼下,他找了两个40多岁村民进行培养。

“收购苹果这活儿季节性强,不适合大学生干,普通的技术员就能干好。”孙德兴说,从每年7月10日开始一直忙活到秋后,一季下来一人挣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家底:每百名农民中实用人才不足3人

我市农业实用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市农委科教处近期在全市范围进行的摸底调研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15353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38%,占乡村从业人数的4.2%。

从学历上看,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5965人,占人才总量的39.8%;具有高中学历的32783人,占人才总量的28.4%;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27024人,占人才总量的23.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581人,占人才总数的8.3%。

从行业上看,种植能手55704人,占人才总量的48.3%;养殖能手26502人,占人才总量的23%;捕捞能手3585人,占人才总量的3.1%;加工能手10090人,占人才总量的8.7%;企业经营人才10621人,占人才总量的9.2%;农村经纪人1848人,占人才总量的1.6%;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1294人,占人才总量的1.1%;技能带动型人才5701人,占人才总量的4.9%;文体艺术类人才334人,占人才总量的0.3%。

“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拔尖人才缺乏。”市农委科教处有关负责人分析说,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自学成才或靠长期经验积累,对科学知识缺乏系统学习,这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素质存在很大差距,难以满足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大部分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与开发等新兴产业人才严重短缺,多面手型的实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期盼:大学生下乡获政策扶持

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吃紧,谁来补缺?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专业大学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对而言,大型农业企业对农科院校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书记周顺直言,现在大学生就业看中发展前景好的“农”字号企业。

即墨市刘家庄镇即发现代农业示范园有4个农学专业毕业生,老家在德州的周全领是其中之一。小周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目前的待遇是月薪2000元,管吃住。“我选择农业示范园,主要原因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看好农业企业的发展前景。”他说。

相较于农业企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学生吸引力有限。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马伟平老师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合作社学院,目前虽尚无学生毕业,但暑期带学生到合作社实习时发现,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学生们对未来就业产生了顾虑。

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人大常委李中华认为,我市进行四大农业基地建设,人才是支撑。但目前学校传统的学科设置,分离了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农场、牧场和合作社等,恰恰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农业、牧业专业技能,又懂得经营管理。基于此,青岛农大合作社学院已把农业、园林等知识作为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农业人才之需。

“吸引大学生留在农村,加入合作社或种养殖农场,需要相关政策给予扶持。”李中华说,目前,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有相应的政策优惠,比如,户口可留在城市,考取公务员会加分等。参与到农村合作社、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大学生能否也享受这些政策,相关部分应给予考虑。另外,还要保障大学生相关保险待遇的落实。否则,离开人才支撑,不懂预警机制、谈判机制等相关知识,农牧场大户只能停留在规模生产这个层次上,达不到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要求。

大学生扎根农村需政策扶持,但来自农业企业的反馈,也值得他们反省。山东宜生生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费日兵告诉记者,该企业招聘的大学生淘汰率在80%以上,原因一是大学生养殖经验不足,和养殖户打交道时,容易受挫;二是工作环境落差大,养殖行业环境比不上办公室,大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薪金要求过高。

黄绍军对此也颇有感触:“干农业要吃得了苦,养殖行业发展需大学生智慧。我曾听说过,有专业毕业生宁去卖服装,不愿从事养殖专业,感到十分痛心。”

实际上,养殖行业前景很广阔。宜生公司总经理俞圣衍来自台湾,他告诉记者,在台湾,一家四口人可饲养180头奶牛,在大陆要有10个人才行,这一差距要靠大学生的智慧去改变。

作者:刘丽娜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