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春英在整理大棚里的黄瓜
|
![]() |
孙春英在大棚里浇灌菠菜
|
12月16日,虽然外面的温度依然很低,但是汀罗镇毛陀村的大棚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28度,望着长势良好的黄瓜和西红柿,毛陀绿色蔬菜合作社的孙春英对今年的销路一点也不发愁。东营市油区办帮扶工作组今年4月下派到毛坨村进行帮扶之后,了解到当地村集体收入单薄,农民缺少品牌意识,主动邀请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实施“校村联合”,大搞有机蔬菜大棚,现在已经卖出去了100箱。虽然这些蔬菜还处在生长期,但是整个大棚的销量都已经被预定了。油区办主任刘涛告诉记者,帮扶已经搞了很多年,作为第16批帮扶工作组,怎样实现帮扶效果最大化,不能只是输血,造血才是关键。
煤渣可以作为土壤,你听说过吗?
在大棚的外边,记者看到,有一堆堆的煤渣和动物的粪便,“这些就是大棚的‘土壤’。”在还没进入大棚之前,油区办工作人员贾先生介绍。走进大棚内,用砖块和塑料袋将这些煤渣和牛粪、鸡粪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有机肥料与地面隔绝起来。“这种有机‘土壤’的好处就是不生虫卵,也不会长草影响蔬菜生长。”帮扶工作组主任刘涛说,再加上大棚还有防虫网罩着,虫子也飞不进来,不会发生病虫害,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所以长出来的菜是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
“‘土壤’的寿命至少是两年,两年之内,这些土壤不需要更换。”孙春英说,现在11个大棚共6.6亩,采用喷灌技术,40方水就可以在两三分钟内将11个大棚浇灌两三遍,所以管理非常方便,5个人管理着11个大棚,要是普通的大棚,一个大棚至少需要两个人管理。
破解集体经济空壳实现造血
4月11日,东营市油区办下派帮扶组进驻毛坨村后,发现毛坨村村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村级改造较好,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体经济薄弱。“之前帮扶工作多是改善村中的基础设施,但是帮扶的目的不只是修修路、铺设管线,更重要的是扶,即使我们走了,这个村也能自力更生,走得更远更快。”
帮扶工作组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毛坨村的传统种植业依然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又比较滞后,原有产业基地建设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呈现出点状零星分布状态。水、电、路、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不规范。
根据以上情况,并结合毛坨村实际,帮扶重点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帮扶集体经济为主,发展蔬菜大棚等绿色高效农业,建设毛坨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和目标,东营市油区办下派帮扶组先是帮助毛坨村注册了“毛坨绿色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然后借青岛农业大学和毛坨村进行“村校合作”为契机,联络邀请青岛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开发。5月28日开始动工,现市油区办已协调投入资金91.5万元。一期帮扶项目新建高标准绿色蔬菜大棚11个,跨度10米,长度60米。今年9月初,帮扶组同村两委一边与寿光联系提早订购蔬菜苗,一边赶进度抓紧建设大棚,时至蔬菜苗运至毛坨时,大棚内部建设刚好符合种植要求,10月10日种植菜苗3万株,目前部分蔬菜已上市。“一期项目投产后,年产蔬菜50吨,实现年利润60万元,可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蔬菜产业,为利津县优质蔬菜生产做出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刘涛高兴地告诉记者。
大棚菜收获前已预定一空
大棚的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都已经结果,叶菜类的蔬菜也已经长了近5厘米高了,望着长势旺盛的蔬菜,孙春英笑着告诉记者,前几天已经卖了一百箱,一箱150元,是市场价的3倍,现在11个大棚的销量也不用发愁,都已经被预定了,而且现在正在申请有机蔬菜,“以后还可以搞一些旅游项目,邀请城里的市民来我们这里采摘蔬菜,体验一下农家乐趣。”孙春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为了保证蔬菜快速运输出去,市油区办投入了部分资金,对村北路由村北至河口地界的路面重新整理后浇注沥青,修建新桥,解决影响毛坨农产品运输的交通问题。刘涛告诉记者,明年他们计划再建设两个大棚,一个大棚的面积相当于四个现在大棚的大小,“到时候,真正建成毛坨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扩大规模,实现品牌化经营的模式。集体强大了,个人也就跟着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