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青岛日报:让现实照进梦想

时间:2012-08-23 来源:青岛日报

暑假即将结束,记者走进岛城一些高校,和大学生们聊暑期实践,“接地气,体验生活,感受民生”,他们明亮的眼睛和真诚的笑脸告诉记者,他们不是在说套话。对生活的抱怨少了,对专业的领悟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加强了,对亲情和友情更珍视了……记者看到暑期实践带给他们的心灵成长

■青岛农业大学 ■14名师生■7月18-23日 ■青海玉树支教

“我们不再抱怨生活了”

“下个月玉树就要下雪了,刘老师一天得烧五六袋牛粪,要花五六十块钱。他一个月生活费才100块钱,住在一顶破旧的帐篷里,吃菜要到十多公里以外的市场买。他是青岛人,是一位支教老师,他说,是这里的孩子们让自己坚定地留下来。那时候,刘老师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大米给我们吃。”

“不知道青梅最近怎么样了。虽然在玉树地震中失去了奶奶和姑姑,但他对生活仍然充满着热爱,无私地帮助着我们。帮我们搭帐篷,给我们三个人每个人两床新被子,怕我们被狗咬,晚上打着手电筒等我们到很晚……我们约好了,他到青岛来的时候,我带他去看大海。”

“我得赶紧把照片给四年级的江永才仁寄过去,记得我们把从青岛带去的零食分给孩子们吃的时候,他默默装到书包里,留给妈妈吃。在离开的那一天,他送给我一幅他自己画的画,蓝天、大树,还有漂亮的房子……最下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 ‘老师,我希望你还会来’。”

……

8月14日,青岛农业大学。

一聊起近一个月前的青海玉树之行,坐在对面的十个小伙子都非常激动。7月18日至23日,他们在海拔3800米的青海玉树果青村果青小学做志愿者。

“玉树真的很美,伸手就能触碰到蓝蓝的天空,山连着山,草长得很茂盛,一群群的牦牛悠闲地啃着青草,山上有很多花,报春、龙胆、杜鹃等等,非常漂亮。很留恋。”公益服务团团长、机电学院大三学生张泷说,“从青岛坐32个小时的火车到西宁,再坐16个小时的大巴到玉树,再搭车1个小时到果青小学。从西宁到玉树的大巴上,我们差点被赶了下来,因为带的东西太多了,书籍、机器人、投影仪、摄像机等器材装了五六个大箱子。高原反应更让我们苦不堪言。到玉树的第一天,我开始发高烧,心跳每分钟190次,晚上就住进了医院。”

21岁的刘晓庚上大二,他负责买菜、做饭、后勤。他回忆说——

因为气压低,烧不开水,做一个西红柿鸡蛋汤,鸡蛋打不出花来。菜要走很远的山路去买,而且很贵,没吃过肉。早晚温差大,中午晒爆皮,夜间温度能降到零下七八度,帐篷封不上门,穿上军大衣都很冷。遇到刮风下雨,衣服、鞋都是湿的。经常停电。晚上不敢喝水,因为怕上厕所碰到战斗力很强的藏狗……

“条件的确是艰苦,但下乡就是为了去吃苦,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同学们收获的更多是快乐和成长。有同学拿奖学金做路费,有同学用打零工赚的钱给孩子们买书包和书籍。懂得克服各种困难,以一颗爱心去奉献社会、感恩他人,从这一刻,成长开始了。”带队老师孙晓凤深有感触地说。

“因为到处是大山,果青小学和外界很隔绝,很少被外界关注,教学物资和师资都很缺,原先的教室也因为地震变成了危房,孩子们的校舍都是先前的志愿者搭起的板房,老师住在破旧的帐篷里。体育、美术课没有老师教,我们带孩子们唱歌画画、学英语,其实他们很有天赋,画画都是无师自通,而且很多孩子会跳街舞。我们用矿泉水瓶子给孩子们做水火箭,给他们展示机器人、放动画片。他们都很新奇。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靠挖虫草赚钱养家,收入来源单一,家中孩子又比较多,很多孩子早早就辍学了。有很多十四五岁的孩子才上四年级,因为二年级三年级总是凑不齐人数,要等好几年。”张泷说他们以后还会再去果青,大伙已经着手准备资助那里的十个孩子。

“如何用自己的所学和爱心为社会付出,是我们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张泷说。

读大二的冯悦说,在玉树的那段日子,深切感受到了团队的巨大力量;20岁的崔金永学会了包饺子……

“在玉树的6天5夜是我们这些90后走出蜜罐、自立自强的开始。老一辈总说他们白天背着地瓜干上学,晚上背着煤油灯学习,以前总当笑话听,经过这次的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现在,我们再也不会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了。”说这话时,张泷很认真。 本报记者 何 俊

本报实习生 李晓辉

■青岛农业大学 ■12名师生■7月20-26日 ■山东民间艺术采风

向老艺人学民间艺术

8月14日,记者在青岛农业大学见到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孙闻临,作为“追忆甲午战争,弘扬爱国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小分队队员的她正忙着为这次调研做总结。

“从7月20日到26日,我们去海阳参观了修老师的剪纸艺术、去潍坊看了木板年画、去胶州看了大秧歌,跑了山东一圈,都晒黑了。最难忘的是百年画店‘同顺德’第十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在那间简陋的作坊,86岁的老人默默奉献了近70年,他的手指节突出,握起来特别用力。还有胶州胶东镇那位74岁的秧歌艺人姜老师焦虑地告诉我们,因为没有人把谱子传下来,胶州秧歌会有失传的危险。海阳那位剪纸的修老师,为了这门艺术,一直未结婚……”孙闻临说,下去走了一圈才真正体验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和博大,那些老艺人的专注和专业让她受益终生。

本报记者 何 俊 本报实习生 李晓辉

■青岛科技大学 ■13名师生■7月17-24日 ■沂蒙老区电影放映队

老区人民真善良

8月10日上午,22岁的大三学生单璐正在学校里复习考研。谈起近一个月前的“下乡”,小伙子意犹未尽:“我们一行13个人在蒙阴县垛庄镇当地小学住宿。去了红日村,听77岁的老大爷讲了孟良崮战役的故事,19日,到村里放电影,20日,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印象最深的是捐书的时候,很多小学生闻讯而来,看到孩子们渴望和惊喜的眼神,我们感觉一路的辛苦都值得了。还有蒙阴人的淳朴和善良。临走当天早上,在学校门口等车,一个奶奶赶集去卖煎饼,知道我们是三下乡的大学生,主动问我们饿不饿,请我们吃煎饼。”

作者:记者何俊 实习生 李晓辉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