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鲁网:青岛农业大学四个省级农机项目通过鉴定验收

时间:2018-07-21 来源:鲁网

6月30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承担的四个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顺利通过鉴定验收,鉴定验收结果为1项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

鲁网青岛7月1日讯6月30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承担的四个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顺利通过鉴定验收,鉴定验收结果为1项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鉴定验收项目分别为:由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主持的马铃薯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主持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官洪民教授主持的马铃薯智能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江景涛教授主持的多垄多行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机具研发。

新疆石河子大学陈学庚院士担任鉴定验收专家组组长,鉴定验收组专家对作业现场进行了考察,鉴定了验收大纲,查看了鉴定验收项目技术资料,并听取了各项目主持人的工作及技术汇报。在进行质询答辩后,专家组分别对四个项目进行评议讨论。

其中,王东伟教授承担的“秧果兼收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提出了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花生秧果兼收的机械化收获方法,实现了花生、秧蔓洁净独立收集与果实高效收获;实现了低损高效收获,摘净率高、破碎率低;研制出适宜垄作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作业装备,为花生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整体水平居国际先进,其中花生秧果兼收联合收获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验收,并建议进一步研发系列化产品。

在鉴定验收会结束同时,山东源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文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现场签署“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成果转化意向协议”,该技术以11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创造了我国单项农机技术一经鉴定即成功转让的历史。据了解,该公司于2017年9月在青岛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年花生机械化新技术与装备现场演示会上对该收获机“一见钟情”,当时由青岛农业大学研发的世界首台花生秧果兼收型联合收获机是本次现场作业演示的一大亮点。它在世界范围内填补了花生秧果兼收技术的空白,开创了一片花生收获方式的新领域。据主持人、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教授介绍,该技术成果集花生挖掘、夹持、输送、秧蔓—果根分离、秧蔓装袋(打捆)功能于一体,实现花生秧蔓的综合利用价值。

 

除此之外,经专家组鉴定,尚书旗教授承担的“马铃薯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可一次性完成马铃薯挖掘、薯土分离和升运装车;可实现低损快速薯土分离、定位高度自动控制的果实汇集等关键技术,降低了破损率,薯土分离、薯杂分离效果好,满足了山东省马铃薯种植模式对高效综合收获的需求;构建了牵引式多功能组合收获模式下的机械化马铃薯技术体系,为马铃薯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验收,并建议加快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官洪民主持的“马铃薯智能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提出了马铃薯播种过程中智能检测加速补种方法,降低了漏播率;发明的漏播检测-补种一体化控制系统,行株距分布均匀;研制的马铃薯智能播种联合作业装备,实现了无需人工干预的马铃薯精确种植。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其中基于光电与霍尔相结合的链勺式智能检测加速补偿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验收,并建议加快试验示范推广。

江景涛教授主持的“多垄多行花生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机具研发” 提出了宽幅花生覆膜联合作业播种作业方法,研发的基于播种深度、落种计数、距离、速度等集成的信息提取与反馈技术,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漏播率。其中宽幅地面自动仿形、液压水平推动式平行四边形折叠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验收,并建议加快试验示范推广。

花生秧蔓是一种可与苜蓿草媲美的青贮饲料原料,喂养牛、羊、兔等反刍动物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现在市场上花生秧的价格在每吨400多元,品质好的可达每吨700多元。目前我国农户在花生收获过程中,对花生秧蔓的利用率远远不足,浪费现象严重,这台机器可以实现新鲜秧蔓和花生果实兼收不浪费。

据了解,青岛农业大学自1998年开始从事花生机械研究,19年来已取得172项专利、2项国际发明,研发出39种适宜国内不同产区的新型装备。

作者:记者 赵广爱 通讯员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