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与人才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然成为一种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助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市深化市校合作新模式,让科研平台延伸至田间地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让这项惠农科技平台发挥出更好更长久的作用,是我市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张玉亭等提出的《关于支持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建设的建议》受到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建议得到及时回复,并得到有效落实。
存在问题
农技推广力度弱、农民培训范围窄
我市毛坨村于2008年与青岛农业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校方成立了五个课题组进驻毛坨村开展工作。近几年,为更好地服务全市“三农”工作,毛坨村先后投资800万元,建设了“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科研服务中心,建设了占地100亩的“滨海重度盐碱地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园、盐碱地葡萄种植试验示范区,并购置了为群众生产服务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在村干部素质提升和农民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让科研平台更长久地惠民利民,保持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不少市人大代表认为:“农技推广力度弱,农民培训范围窄,也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将科研平台延伸至田间地头并保持长久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此,在市人大代表张玉亭看来,“青岛农业大学把科研平台建设在田间地头,通过生产基地把专家教授送到农民身边,面对面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这种合作模式是务实的合作,也是农业最需要的合作,更是农民最得实惠的合作。”
代表建议
密切与高校合作、加强财政扶持
青岛农业大学与毛坨村合作,成为我市近年来市校合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的作用,推动全市“三农”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市人大代表张玉亭等建议我市应在多个方面对此项工作给予扶持帮助,使其成为服务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科技服务平台。
在政策扶持上,市人大代表建议把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作为全市科技兴农重点项目和全市“产学研”重点项目并予以支持,出台扶持计划和政策,着力推进;在财政资金上,建议市政府每年给予“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200万元财政补贴,用于研究院科研经费、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责任单位,将其建设成为引领全市“三农”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模式创新上,建议把研究院建在村里,而青岛农业大学与毛坨村的合作期望引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给予支持和帮助,为全市“生态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办理情况
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政策支持
接到市人大代表《关于支持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建设的建议》后,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并分别从政策、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政策支持上,我市把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作为全市科技兴农重点项目给予支持。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成立以来,市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推进研究院建设工作,并专门指定专职领导负责,以进一步加强对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同时,将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作为全市“产学研”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市科技、农业、财政等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
在项目扶持上,加大对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的项目或政策支持力度,市级科技计划将在盐碱地改良、耐盐作物选育等方面向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项目倾斜和资金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支持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科研条件及示范园区建设,将研究制定《东营市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体型创新机构管理办法》,“办法”出台后,将根据相关规定,加大对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的支持力度,促其加快发展。
在模式创新上,我市支持青岛农业大学与东营的全面合作,今后在发展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的同时,也将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吸引青岛农业大学的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向我市流动,促进我市农业高效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