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合作社学子把脉“互联网+农业”奥秘

时间:2016-03-03 来源:合作社学院

近日,由大众日报、省团委、省学联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合作社学院学生张承焕、郝宏伟、聂翠玉、吴逸婷、桑恒、马敬敬、韩振等的《山东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的问题探究报告》调研成果荣获一等奖。

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布全国,网络带给人们的快捷和方便是意想不到的。京东、淘宝等购物网站层出不穷,人们在网上销售、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互联网+”也成为了近几年十分热门的话题。当“互联网+”遇上“农业”又会在“合作社”这片天地里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调研之路吧!

联系社会 主动“出击”

2015年7月21日,合作社学院组建了“调研山东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暑假社会实践队,奔赴山东各地进行考察。

“互联网+农业”是如何吸引到这个团队的注意力的呢?队员张承焕做出这样的解释:“我们学院的调研山东项目一直就是强项,已经连续几年得奖了,所以这次实践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延续咱们合作社学院调研的这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我们学院这几年的调研山东项目都是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比如‘小城镇建设’、‘家庭农场’问题,还有今年调研的课题‘互联网+农业’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实践出真知,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只有实地调研,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山东的‘互联网+’,领悟中国农业与现代互联网的结合程度,在实地调研的时候,对于本专业‘合作社’在面对互联网快去发展情况所做出的反应也有了相应的了解。”

队员吴逸婷也十分赞同,她更多的是将目光放到合作社的发展上:“最近全国上下都在倡导‘互联网+’,我们就想通过调研‘互联网+农业’找到与合作社的契合点,通过互联网将合作社运营的更好。一方面它能够加大合作社的宣传力度,提高其运营额;另一方面可以让跟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让他们的产品走出去。”怀着这样的一份心意,合作社调研山东的团队踏上了他们的探索之路。

团队协作 拔得头筹

团队成员经过严格筛选,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较强。均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专业方向包括合作经济、合作金融以及合作营销方向,对于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团队实力强,配合默契。团队实现二级化管理,调研山东总队分赴青岛即墨、威海荣成、东营垦利进行调研,另外下设4支小分队,分赴东营广饶、淄博周村、青岛黄岛、济宁三市一区进行调研。每天各小队信息及时通过微博、飞信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发布,确保调研进展顺利。团队在中国知名合作社专家郑丹教授、调研山东优秀指导老师马伟萍的指导下从调研背景、调研数据分析、“互联网+”模式的政策支持、目前山东省“互联网+农业”的主要模式、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提高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效果的建议这六个方面向专家评委展示了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收获。

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6月30日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启动,全省共60余所高校800余支调研团队深入基层,形成调研报告813篇。经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调研成果15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0项、优秀奖60项,合作社学院“调研山东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暑假社会实践队调研成果荣获一等奖。队员聂翠玉提到获奖之后的感受时说到:“这一切的成绩离不开实践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认真对待,将最饱满的斗志与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在后期数据的整理上,成员们更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更是促进了我们这一次调研实践活动的成功。”

亲身体验 五味杂陈

经验不足的队员们即使在周密的计划之下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队员桑恒回忆道:“我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甚至分不清东西南北,坐公交还坐错了好多次。记得那时天气特别热,调研结束后,队员们都是顶着大太阳走回去的。有些合作社并不想跟我们有过多的接触,认为我们是骗人的,我们跟他们慢慢的解释、聊家常,他们才渐渐的对我们没有那么抵触。还有一些合作社,不愿意带我们去生产基地,我们就跟当地居民聊天,也有不少的收获。”

到东营区调研的马敬敬一队在去垦利的路上也被意外的情况来了个下马威。同队的吴逸婷讲述了那天的故事:“从东营的广饶到垦利的一段路上,就在赶车的途中下起了雨,后来和当地的人交流起来才知道是几十年一遇的大雨。等到了下车的公交站,雨下得更大了,我们队四位女生一位男生,每个人都提着沉重的行李箱,又淋着大雨,当时感觉特别困难,第一次出来调研就是这种情况。雨下的很大,能没过膝盖,我们只能把行李箱放在公交站的座位上,人也站在上面。由于事先没想到会下这么大的雨,所以没有找住的地方,马敬敬队长和唯一的男队员贾春帅打着伞去找住处,找到了附近的一家旅店,旅店的老板娘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后,给了我们最好的房间,而价钱是最低的。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倒霉,第一次到东营调研就下这样的大雨,但事后我们每个人再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也都很珍惜有这么一次调研的经历。”

调研的日子并非只有一种滋味,马敬敬向我们说起他们小分队调研过程中有意思的事:“安顿下来之后我们就去调研垦利县民丰社,这里的大米都是没有农药,添加少量化肥的。孟昭君理事长并没有到很高档的饭店请我们吃饭,而是用大米熬成粥给我们品尝,还用它做成十分好吃的饺子。食物中大米的香甜,真是回味无穷。不过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怎样帮理事长宣传这种大米。既然是无农药少添加,那么大米的价格就很贵,在这种大米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之前,销路肯定不太乐观,我们就想找出既能保证大米价格又能提高销售量的好方法,但始终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案。可见我们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还是不够紧密,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回到学校后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位别出心裁的理事长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队员王洁对记者说:“理事长孟昭君与我们交谈良久,除了关于民丰社还说了许多。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

知行合一 收获颇丰

这一次的调研是同学们走出课本,走出校园的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当记者谈到收获时,队员们都感慨良多。“合作社是社会经济组织的新细胞,是带领农民致富摆脱贫困的重要组织机构。现在合作社发展急需要我们这样的专业人才。所以在大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人更要敢于拼搏,积极投身于合作社发展中。”队员史鹏在调研结束后,有了这么一番感触。与史鹏一个专业方向的吴逸婷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走访了解一些合作社,再结合了我自身学习的合作营销知识,我觉得合作社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销售这一方面。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如何更好地被推广出去,或者是怎样获得最大利润。这其实是每一个合作社以及社员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学期学习了郑丹院长的合作社营销学,在这学这门课的时候就结合到了我们的调研,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想法也比较单一。有的时候包装出来的产品很难被大城市的人所接受。这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就是学好合作社的知识。只有你掌握了扎实的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的走到合作社,做一些能够真正帮到合作社的事情。”

队员聂翠玉在整理完这次调研的所有材料之后,将目光投到了更能长远的地方:“通过本次调研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当前我国合作社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使命感倍增,作为合作社学院的一员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做点事情,哪怕微不足道。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相结合,努力完善自己,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队员们的学姐,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郝宏伟也十分有感触:“这次调研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合作社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捷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农业以及合作社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在经济和知识储备以及技术掌握等方面有局限性。但是我国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这在一定方面可以弥补农业自身的缺陷。农业发展需要和现代产业相连接,它的发展无法估量。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此次调研对我颇为重要,让我把就业方向更多的转向与农业相关的岗位。”

学以致用 促进发展

8月4日,本次调研结束,队员们也纷纷踏上回家的征程。与来时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中对合作社多了份沉甸甸的理解。

聂翠玉后期向记者说到自己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的发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合作社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合作社规模整体偏小,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第二,合作社内部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第三,外部制约因素多;第四,合作社类型单一。我觉得合作社应该朝着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队员张承焕在调查报告的制作结束后也有许多启发:“调研之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的“互联网+农业”还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传统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与现代互联网的融合需要花长时间、大精力去相互结合,解决好互联网+农业的融合问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脱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农村地区的网络硬件问题,政府应该大力扶持互联网的延伸,加大互联网和电脑硬件的下乡力度。与此同时,也应该大力培养“新农人”,培养更多更现代,更专业的新型农业人才。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调研小队的自身成员有的出身城市,没有见过太多农村的事物,在新奇的同时,他们更多是发出了很多的感慨。其中一位同学就提出毕业后要从事农业活动,建立专业现代的农业体系。”

自合作社学院学生团队参加调研山东活动以来,获得过省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在此次评选中再次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合作社学院师生的实力,从二等奖到一等奖的跨越,更是对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工作的肯定。

合作社学院一直鼓励学生从课本出发,回归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学院秉承“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互助为本、合作为源、三农为根、实践为要”的理念,从细节做起,坚持开展具有实效的、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氛围,致力于人才培训与产学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信这次调研同学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课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

 

作者:文\图 马伟萍 韩振 提佳欣 杨昊天 徐旻 成良凤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