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在京剧中,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谱式,所以称为“脸谱”,京剧脸谱,也因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4月11日下午六点,文体馆,当“2014高雅艺术进校园——国家京剧院走进青岛农业大学”活动的演员们正在进行着最后的紧张准备,记者获得机会探班后台化妆间,为大家揭开脸谱之谜。
打开的化妆盒,支起的化妆镜,记者来到化妆间时,几位艺术家早已摆好了架势,桌子上更是摆满了各种油彩、画笔等。净脸垫底,勾出大体轮廓后,折子戏《李逵探母》中李逵的扮演者杨威老师开始勾油彩。涂抹、勾勒,一提一顿,看起来柔若无骨的画笔,在他的手中像长了翅膀一样灵巧。杨老师边画边与探班的同学们交流,告诉大家自己所用的笔法。眼看着复杂的脸谱在杨老师笔下一点点成型,几位同学不时发出赞叹。
“画脸谱是每个演员的基本技能,从开始学唱戏就要学画。”一位负责帮助演员化妆的老师告诉记者。人们大多知道演员们学习戏剧不易,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殊不知,画好脸谱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现在看起来娴熟的脸谱化妆手法,其实都是经过几百次、几千次练习的结果。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与净角的脸谱相比,花旦化起妆来更要细致谨慎。记者在后台的半个多小时里,扮演虞姬的訾睿老师一直专心地对着镜子,屏气凝神,细笔勾线,慢慢一提,再重新描几遍,眼角才算是画好。“妆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舞台表演效果,所以一定要用心、再用心。”化完面部后,訾老师告诉记者。不过,这还不算完,要戴好桌子上摆着的头饰,还要费一番功夫呢。
要淋漓尽致地体现一个角色,光有妆容还不够。这一旁,脸谱完成较早的杨威老师开始往身上装备行头。穿好胖袄、带好护领、系好衣带、穿上高腰厚底靴……一层一层、一件一件,整理了好一会儿,一个高大威武的李逵终于站在了大家面前。“春夏秋冬,这身行头不能变,观众心中的李逵更是不能变。”当记者好奇地问起夏天演出这一身衣服会不会太热时,杨老师回答。
脸部的化妆、发髻的梳理、服装的穿着,舞台上展现的是他们精美的妆容和靓丽的装扮,舞台后则是他们繁琐严谨的化妆与准备。或许,这就是国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