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青岛农大国护队顺利完成红河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18-08-04 来源:国旗护卫队

“一群人走了将近3500公里,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遇到最美的风景、最美的人们、最美的技艺,留下最美的回忆。”8月3日,“点亮心灯,梦想远扬”青岛农业大学国旗护卫队赴云南红河教育调研实践团顺利完成了为期1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队员们积极化身“小老师”、“小记者”、“小游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多彩课堂,助力爱国主义教育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冉冉升起”。队员们还来不及熟悉环境,就迫不及待地给当地小朋友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希望通过升旗流程的仪式参与和仪式赋予的符号作用,使小朋友们体悟爱国主义情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自己爱国主义意识和观念。而鲜艳的红领巾、标致的少先队礼,传达着小朋友们对国旗的敬意。

“从前有一棵李子书,被蚊子咬了一口,就结出了果实,所以我叫李文杰……”调研实践团队长李文杰以及队员们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向小朋友们做着自我介绍,希望以此来快速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多彩课堂便正式开始。

结合自身国护队员的优势,队员们教给小朋友们简单的动作,稍息与立正、四面转法、看齐、还有做得最好的站军姿,无论哪一个,小朋友们都学的有模有样,尽力做到最好;播放《敬礼,老兵》宣传片,通过支教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传递老兵精神;观看《爱在行 国在心》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通过小朋友们喜欢的方式,来传递爱国的行为和做法,引导小朋友们的爱国行动;拿起安全剪刀,利用卡纸和胶棒,在讲述完简单的国旗知识后,队员们开始让同学们凭着自己的想象制作简易国旗,在提高小朋友们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爱国主义意识,举起的是一面面国旗,同时也是一颗颗爱国之心。课程始终坚持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相贯通,最大程度地让小朋友们对老兵精神有传承、对老年群体有关爱、对国旗知识有了解、对爱国之情有感触、报国之行有行动。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准备了不同类型的课程,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同时不乏知识性。

手工课上,小朋友们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的未来憧憬,肆意想象翻越大山后所见外面的样子;在游戏环节,“你画我猜”、“你演我猜”等游戏培养了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以及相互配合的能力,在孩子们手指的操纵下,五色的粉笔在黑板上肆意滑动,篮球、鞭炮、国旗等都出现在黑板上,每一组的小朋友都积极地参与,恨不得从桌子上跳起来抢答;体育课上,队员们和小朋友们切磋乒乓球技艺,一起享受乒乓球的乐趣;成语课、科普课、音乐课……多彩课堂充满着欢乐,队员们也在课程中不断地穿插爱国主义教育。

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教育状况

“我们这里每年正月初三有赶火节,会把上年的霉运、不好的东西都集中送到村口,还要举办很多复杂的仪式,我觉得这是我们阿哲族(彝族的一个分支)比较传统的民俗活动”在谈及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习俗时,邓晓艳的父亲这样说。25日,实践团的成员们开始进行了教育调研活动。

邓晓艳是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个。走进晓艳家中,可以看到一个早已是破败不堪的木制二层小楼,木漆已经脱落,推开门,屋里摆放着两个沙发,包着市面上最常见的布单,房间一角,安放着一台电视机。晓艳有一个哥哥,在城里最好的高中弥勒一中上学,晓艳爸爸也很为自己的儿子高兴。

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彝族特有的民俗活动是赶火节;而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晓艳爸爸说:“我不会太多的去干涉他们的选择,只要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我都会支持,我希望让他们和其它孩子一样成长,该有的东西,我会买给他们,我会考虑他们的感受。”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时间过得很快。谈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晓艳爸爸很希望能够加强本民族的相关教育,保护好彝族文化。

在调研中国,队员们了解到在高甸小学共有学生255名、教师17名,其中在所有师生中,少数民族学生254名、少数民族教师8名;在所有学生中,贫困学生63名、留守儿童44名。同时在与当地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校校长的调研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学校曾经受到过政府资助,每年每个学生都会有500元的补助以及免费发放的营养餐;基础课程的开展也得到了当地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但是在少数民族课程的开展方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专业的少数民族课程老师少,缺乏专门的培训,缺少特定的少数民族课程教学设备,这些都对当地学校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进一步完善产生了阻碍。

谈到希望,无论是校长、老师、家长、还是学生,他们都希望继续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能够开设更加专业的课程,保护好彝族文化,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

联系电视台,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做贡献

8月1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电视台来到团队所在地巡检司镇高甸小学,对实践团社会实践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

正值八一建军节,队员们举行了升旗仪式,旨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同时用仪式感进行爱国主义仪式教育,一同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纪念我们共同的节日。

“我们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受教育情况,同时利用队伍的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在问到来到这里的目的时,队长李文杰这样说。

走进小课堂,队员们耐心讲解着国旗知识,从国旗的组成、含义以及设计者向小朋友们作着介绍。音乐课上,一首《苔》,唱出了队员们对于小朋友们最美好的祝愿。

了解民族技艺,领略民族风情

7月30日,实践团在当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彝族文化传习馆”,一同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走进传习馆,发现馆内采用图片、实物、复制品等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彝族的记忆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墙壁上难懂的文字,不禁勾起了队员们的好奇心,经过询问得知,是彝文。老师也开始给我们讲解说:“彝文是他们彝族自己特有的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文字,彝族先民用彝文著书立说,创作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全国彝文古籍现存约20000余册,毕节彝文古籍就有6000余册。”听着老师说的,队员们开始感叹彝族先民的伟大。看着墙上千奇百态的壁画以及造型奇特的展品,除了震撼还有忧思,团队认为应该去加大力度去保护彝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风俗,让其得以延续。

31日,队员们再次和当地的特产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红河地处热带、亚热带,及其适合烟草的生长,因此烟草就成了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同样巡检司镇高甸村也是这样。种植烟草就需要对烟草进行加工,以便更长时间的保存。像队员们之前预想的一样,这个村落仍然保持着对于土地的热爱,种植的经济作物也成为这个村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种植烟叶、烤烟是村子里的人的主要工作。

走进烤烟房就看到一对老农在忙着制作烤烟,队员们也赶忙上前,想要一探个究竟。经过询问得知:需要经过成熟采收、烘烤、晾晒、分级扎把等几个步骤后,才能成为能够出售的烟叶。看到老农仍在使用非常老旧的烤烟机器,队员们有些疑惑,因为在来之前,队员们就已经了解到烤烟机器是有现代化电脑操控的。村民们说:“的确电脑操控得会很快、很精准,但是上面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不能丢!”

大自然给予这个村落最美丽的馈赠是玄武洞的独特魅力,吸引着队员们前往。临走的前一天,队员们来到玄武洞,感叹大自然的美,寻找内心久违的本真。

来到这个村落,淳朴的民风、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村民们热情的招呼,让队员们在这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而每个人真诚的付出也都被这里的人接纳!

作者:祝海波 牛颖晖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