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中国菜都的寿光市的田柳镇崔家村、田柳村等地的蔬菜大棚中,走进了八名科技服务人员,他们手持农药安全手册,在菜农的休息区,向菜农们进行安全用药知识宣讲。据了解,这八名科技服务人员都是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绿之益”实践团的成员。此次暑期实践,他们以倡导绿色农药,普及农药知识,关注农药发展,积极投身于基层农业,引导农民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宗旨,开展科技服务益农活动。
高温天气入大棚,声情并茂做宣讲
近几日,潍坊寿光天气闷热,蔬菜大棚中的气温高的吓人,不过这并没有动摇实践队员学以致用、科技益农的决心。连日来,八名实践队员走访了田柳镇崔家村、田柳村等五个村子,进出数百个蔬菜大棚,他们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菜农普及农药安全知识。
“这些孩子的到来让俺一开始很惊讶,但当听到他们说是来科技服务的,需要一名向导的时候,俺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现在的大学生很有心,他们不仅知道学习知识,更知道传播知识,他们的这个农药安全知识,对俺们来说很实用,这个忙俺必须得帮!”崔家村党员群众服务站的大爷笑着对记者说。
张凯禹是致益农实践队的队长,也是寿光市人,他说:“这次在学校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成立了致益农实践队,并和大家一起接受了‘绿之益’实践团的知识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回到家,能够为叔叔伯伯们进行服务,能够让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绿色用药的观念和知识传播开来!”
科技服务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温、方言、菜农的文化程度等问题,成为了实践队员科技益农道路上的拦路虎。
“科技服务的第一天是最困难的一天,大棚中的高温和方言,成为我们知识科普的最大障碍,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我们解决了!”实践队员王梓涵说,“我们调整了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安全用药的知识掰开揉碎在故事之中,让菜农伯伯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听得有趣,听得明白!”
李绪军是实践队中的故事大王,在知识宣讲的几天中,菜农都这么称呼他。在采访中,他一脸严肃的告诉记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知识是对我们实践队员的一个考验,要求我们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万幸我们在出发前接受过知识培训!”
问卷调查找问题,菜都拥有新气象
“除了知识宣讲之外,问卷调查也是我们实践队此次下乡的任务之一。”张凯禹告诉记者,“我们制作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农药的购买和使用情况,菜农对环保问题的认知程度,对绿色农药的了解情况三大方面,只有摸清了这三个方面的底,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实现我们实践的目的!”
寿光有中国菜都之称,其蔬菜销往中国各地,这生产源头上的安全与否决定了被端上餐桌的蔬菜的安全程度,所以保证生产源头的安全就是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安全,而这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农药的使用情况,我们所做的就是想在生产这一环节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实践队员刘静舟这样跟记者说道。
经过调查,实践队员发现,年轻菜农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家里有四个蔬菜大棚的刘大叔告诉实践队员,他们现在买化肥、买农药,直接在微信上下订单就可以了,不仅如此,实践队员还发现刘大叔家的大棚里有专门量取农药的量筒。这个发现让实践队员十分欣喜。
刘烨华对这个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微信购药还是量筒量取农药,都是菜农们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这不仅体现了现代菜农对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体现了他们对科学、对知识的崇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