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海 韩庆广
考研,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对成功的追求。大学四年,如何让自己再次勾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在炙手可热的考研大军中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蓝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刘伟同学。
下面,就刘伟的考研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对有志考研的学子们提供一点帮助。
考研总的考试门数是4门,包括两到三门公共课,政治、英语和化学(有些专业考数学)和1~2门的专业课。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考到的科目其实要多得多。例如政治一门,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 再比如化学,包括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门课。专业课更是如此,几乎每一张试卷都包含两、三门课程。不同课程的复习是很不一样的。下面,分科介绍一下。
英语。一.强化语法。基本语法其实在高中阶段就已大体学完,需要重新拿出来整理一番。重点是牢牢掌握特殊语法,方法可以是用一个小本子归纳摘录下来,随时翻翻。二.强化词汇。必须全面掌握大纲5300个左右词汇,包括词根、词缀、近义辨析、同义比较、一般用法、固定搭配等。除了经常做题练习外,大量的阅读也是复习词汇的好方法,当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三.强化复杂长难句。对句子的理解关系到几乎所有题型。语法与词汇题其实很死,但题干往往经过命题者的研磨改造,人为增加难度,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和速度则直接地建立在对句子的理解之上,许多篇章的理解其实就卡在一两个复杂句上,建议看看《英语世界》,词汇量大的同学看看《TIME》、《Newsweek》之类,刚开始可能很头疼,但这是对语法、词汇、阅读的全方位训练。
冲刺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有三个,一是进行大量模考练习,二是强化训练短文写作,三是大量地听,力求培养出语感。对短文写作的强化,首先要对可能的命题范围做出预测,了解到这些大概范围后,有意识地多阅读-些相关文章,熟悉有关观点、句式、词汇,多动笔写写,在考场上就可成竹在胸。
政治复习,一是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二是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分析评述重大现实问题或历史题材的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现在试卷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和内容的题目已几乎绝迹,命题的基本方向变成考查透过实际现象看清基本原理的能力,因此试题往往以具体、生动的表述来给出一定的情境或言论。重大现实问题或历史题材是近年出题的重点,尤其是时事政治与基本理论的结合更是热点,常在论述题、材料题中出现,分值较高。需要指出的是,新增考点和新修考点成为当年考查重点的几率很大,值得格外下工夫。还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培养政治敏感性。例如看到西部大开发,就要能联想到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学到《邓论》中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观点等等。再如,“通货紧缩”这个现象要联系“货币流通规律”,“法轮功”要想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平时就要关注时政热点,深入分析隐藏在背后的理论,可以看看一些时事报纸和杂志。当然时间有限,因此在冲刺阶段参加一些高质量辅导,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整理提炼,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还要有目的地培养解题能力。解题能力其实是一种内在的科学逻辑,是三种能力的综合即:解读题目的表义和含义,快速而准确地选择应用相关知识,全面而简练地组织答案。经常悉心揣摩考试真题和标准答案,研究一下为什么用这个原理和知识点而不用其它,怎样一层层表述这些答案等。
专业课程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要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还要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还要做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等。
能够得到当面请教导师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方向,以增加对导师的了解,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当然要选购一些质量较好的强化复习资料,尽量上一下公共课的辅导班。建议暑假就不要回家了,即便要回,也一定别超过一周,毕竟家是休息娱乐的地方,不是学习的地方。
只要努力了,目标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