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远义彬同志从莱阳农学院毕业整整5年。这中间,他在乡村林果服务站为农民致富洒下过辛勤汗水,也赢得了广大果农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赖。在镇、区、市党政机关从事事务管理、信访处理和综合文秘等工作,干净利落的办事作风和扎实勤奋的奉献精神给领导和同志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也以出色的才干和突出的政绩进入了组织选任干部的视野。他被任命为滕州市市长助理,分管工业经济工作。2003年,他当选为滕州市政府副市长,继续分管工业经济。他不负重托,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企业改革改制、技改增效、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增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改革中留下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深深足迹。
抓改革,彰显魄力
“大胆、敢于创新,不拘泥于形式、善于动脑。”这是和远义彬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任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以后,一系列的现实难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滕州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电子、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近40个产业产品门类。一大批工业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有的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体制、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市属企业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纷纷败下阵来:有的亏损经营,勉强维持生产;有的债务、人员包袱沉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出现国有资产监管真空,面临被吃光分净的危险。企业效益的锐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地方财政税收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剧增,职工群体性上访频繁,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让滕州市党政领导层和全市人民非常痛心、忧心。作为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他倍感压力和责任的重大,怎样才能最快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机和活力,促其加快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摆脱企业发展的困境,成为他每时每刻都挂在心上的事情。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够发展。面对挑战,他以共产党人的魄力,下定决心,要为滕州的企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他组织有关人员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逐个分析,因企制宜。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彻底转换机制,大力扶持做大做强;资本资产状况差、生产要素缺失、产业产品层次低的企业,引导其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外商和外资盘活资产。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原市平板玻璃厂、原滕州标准件总厂、原荆河酒业公司等一大批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特困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而且重组后的新企业不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现在已经成为滕州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自2003年以来,滕州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3家,总数达345家;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33家,总数达到136家。完成了65家企业破产终结任务,盘活企业资产86亿元。面对成绩,有时候他也会自豪地说:“面对挑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需要有一定的魄力。”
谋发展,体现追求
作为分管工业的领导最关心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远义彬同志深深地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关键的是要加大投资,加大投资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项目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他经过调研分析得出结论:滕州经济的发展仍处在投资拉动阶段,只有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才会有滕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才会有财政收益的不断增长与提高,才有可能增加和提高干部群众的收入,创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发展,他上北京下深圳,找客商谈项目;为了发展,他组织调研、论证,跑遍了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了发展,他带领经济主管部门的同志积极探索整合生产要素和行政资源的新办法、新途径,为吸引大项目、好项目、符合滕州发展需要的项目尽快落地创造优良的环境。有时候,为了项目,在外面一呆一两个月回不了一趟家;工作忙顾不上吃饭,方便面就成了他的美餐。他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客商,也感染了身边的同志。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滕州建设实施了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消耗能源低、环境污染少、能大量安置就业、大幅提高地方税收的项目。总投资3.4亿元的日熔600吨浮法玻璃一二期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亿元的腾达不锈钢伸丝一、二、三期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瑞达煤化工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锦丘煤矿、总投资2.1亿元的东大煤矿等项目的投资和投产运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06年,滕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增长31%。共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214个,完成投资96.6亿元,其中过亿元重点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
重民生,展现本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勤政为民,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远义彬同志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无论是坚持改革,还是锐意发展,都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实惠。他的这种亲民、爱民的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本色。要说他勤政,从他深夜办公室亮着的灯光,从他办公室一盒盒加班吃的方便面,从他厚厚的公文包,从他行色匆匆的脚步,我们就不难得知。要讲他的爱民事迹,从他分管的领域就可见一斑。自2003年以来,是滕州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阶段,这期间许多停产、半停产的困难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部分职工不得不下岗失业。远义彬认为,这些职工曾经为滕州工业经济的发展付出过青春和汗水,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应该说没有他们昨天辛勤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滕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分管工业的领导,他心里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让职工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如何最大程度地扩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为此,他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对国有、集体破产企业职工的权益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企业补齐了困难时期欠交的养老保险金,许多破产企业的职工顺利地领到了生活补助金,多数下岗职工在短期内实现了再就业。这一举措,不但确保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赢得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远义彬同志常说:“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鞭策着我们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鞭策着我们努力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2006年11月,鉴于远义彬同志任职副市长期间的突出成绩,枣庄市委再次决定予以重用,任命他担任中共滕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这位年轻、干练、智慧的领导干部;这位勤政、为民、务实的共产党员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在不久的明天,我们又会看到一串新的坚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