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关义新:初心如磐屹大地,“义”路前行育金黄

时间:2025-03-13 来源:校报大学生记者团

关义新,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前身)农学系作物专业1987级872班校友。山东东平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玉米生产专家指导组成员,东北黑土保护耕作专家组成员,吉林省黑土保护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组长,主要从事玉米高产技术攻关及玉米新品种选育,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2024年11月5日,关义新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代表开展主题为“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奋进前行”的宣讲活动。

田野耕耘初成长,面朝黑土实干兴

关义新出生于山东东平县农村,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他,目睹农作物从耕田翻土到播种,再到施肥灌溉除草护苗,直至成熟收割的各个环节。或许当时的他并未曾想到,童年的习以为常亦预示着他与土地之间紧密联系的未来。1987年高考后,关义新来到了山东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农学系作物专业,开启了他与土地之间的新篇章。

在校四年,关义新深谙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探索以往未曾接 触过的新知识。他是图书馆的常客 ,回忆道:“当时我啥也不知道地来到学校,感觉掉进了知识的海洋。学校图书馆在我上学的时候虽然还很小,但是对我一辈子影响深远,说是再造了我也不为过。”不仅如此,为了提高自己在实践领域的本领,关义新总是在学校玉米栽培试验室,紧跟刘绍棣教授、东先旺老师的脚步,积极下地,观察学习。1991年毕业后,关义新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耕作栽培专业,师从戴俊英教授,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获得农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导师林葆研究员的培养下,攻读了农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玉米高产栽培研究。

数十载春秋更迭,关义新始终如一地走在农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深知东北作为国家粮仓的重要性,扎根东北搞农业,只为守好“中国饭碗”。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深耕细作的耕耘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希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金钥匙,打开高产增收的大门,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线。

“保护”育种两手抓,促国高产自研发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的几年间,关义新先后承担国家多个重要攻关研究,项目推进顺利,成绩很不错。而就当人们认为他会在这条路越走越远时,他却意外转身——加入全球领先的杂交玉米种子公司美国先锋种子研究部门。“我要学习世界先进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先锋工作几年后,关义新婉言谢绝了所有挽留,满载宝贵经验、科学思维方式和高效工作模式,踏上农业科研新征程。

东北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得益于“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黑土地”。然而,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地退化,粮食减产。对此,关义新深感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联合专家团队着手研究,并畅想着“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保护性耕作在全国推广。”

然而万事开头难。关义新首先攻克的就是免耕播种机的研发。“我其实也是一个电子机械的小小爱好者,在‘先锋’工作时见到过免耕播种机,感觉不是特别难,应该能做。”就这样,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跨界攻关,成功研制出康达系列免耕播种机,如今这个系列免耕播种机市场保有量8万台以上,年播种面积8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35亿斤以上,实现了我国播种技术的历史性跨越。“现在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近一亿亩,如果没有它,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

免耕播种机的成功,仅是保护性耕作的第一步。他深知国内外生产条件的巨大差异,照搬国外模式是行不通的,他明白要实现保护性耕作,就必须结合本土实际,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又是数十载,关义新团队不断尝试、不断完善,终于探索出适合中国的技术模式。秸秆覆盖还田垄作少/免耕技术,使小苗率降低10%、增产16.76%;秸秆覆盖条耕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高效保育与高效利用的统一,增产幅度5000-8000斤/垧;单产提升型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打破了部分专家和百姓关于“减产”的质疑,使得保护性耕作“推得开,留得住”,实现了稳增产稳增收,也实现了由政府被动推广到群众主动实践的转变。

“现在看这些技术,画个图一目了然,似乎很简单,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花费很多年去探索。”站在当下,回看来时路,关义新感慨道,“只有身处其中时,才知前路有多艰辛。”

除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关义新也始终坚守育种主业。他多次强调,“相较小麦水稻,中国玉米育种在世界严重落后,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玉米种子资源!”对此,他针对国内环境,将国外种子的丰产性与国内种子的抗逆性相结合,与团队组配出突破性新品种中科东玉201(区域实验增产11.1%、生产实验增产10.4%),随后一批优质种子相继问世,赢得市场广泛认可。

为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与质量,关义新牵头组建了9所育种创新联盟,多年努力后,联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48家扩大到188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业创新联盟。各单位互帮互助,共同解决了育种工作中复杂而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问题,显著降低育种成本,大大提高育种效益。

初心不渝长相伴,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宣讲会的最后,关义新向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展示了他对自我灵魂的三个深刻拷问,以及他掷地有声的答案。这三句话,深深印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的心中,这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的浓缩体现,更是他对未来许下的庄严承诺。

“我为什么科研?一份责任而不是唯荣誉。”从儿时食不果腹、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到如今四十年后翻天覆地的新时代,关义新十分自豪,“社会的飞跃式发展我参与其中,感到万分自豪和荣幸。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他强调,搞科研不应是被职称或头衔所驱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与初心相悖,这一席话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深刻反思。“正是国家的培养,才让我们从原来的一无所知,一步步走到今天。国家从未辜负我们,作为科研人的我们更不能辜负国家。”这是科研人的义务,更是责任所在,当无数脚步汇聚成征途,当无数细流汇成江海,其力量足以推动国家迈向新的高度。

“我做什么科研?生产需求而不是唯文章。”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后,关义新决定不再局限于撰写学术论文,他坦言:“很多实际问题,论文解决不了,我要优先解决生产中的真问题、实际问题。”关义新用脚丈量大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动力,将论文真正书写在大地上。“我们应当为了社会发展而工作、为生产需求而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文章。解决了真正的问题,社会是不会亏待我们的。”

“我怎么做科研?结合生产而不是唯实验。”无论是机械的研发,还是技术的创新,亦或是新品种的选育,关义新都做到了脚踏实地,他将实验室搬到了土地上、田野里,搬到了生产一线。他结合生产做科研,针对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搞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致力于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当初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要做这个行业里最难的……我很自豪这个难题是我解决的,很自豪社会因此而得益。”遇到难题,他迎难而上、咬牙坚持,想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国家服务。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他常对年轻人说,中科院不是商业公司,咱们要结合实际去解决行业最难的问题、国家最需要的东西,做他人都不愿做之事,担他人不愿担之责。

从免耕播种机的研发,到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探索,再到玉米种质的创新,这几个全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几个不同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是关义新的跨越式选择,是他挑战极限的具体写实,更是他围绕国家战略、对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干就干得有模有样,干就干出突破性成果,关老师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自己的最大限度。”宣讲会最后,副校长张玉梅是这样总结的。或许这也正是关义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最大原因。而在这荣誉的背后,更是我们所看不到的默默耕耘与执着追求。 

作者:学生记者 牟柏琦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