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原来已经毕业二十年。
二十年前,我走出了莱阳农学院的校门,从学生,变成了“校友”。
我是2002年专升本第一志愿到的莱阳农学院。考试时还在莱阳,报到时已经到了青岛城阳。毕业证上还是莱阳农学院,一年多以后母校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有很多年,莱阳农学院都是我们很多农村娃的“梦中情校”。初中毕业时选了中专,本想着毕业就能分配就能吃“国库粮”,赶上改革,没了分配这回事。求学之路曲曲折折,不过一半努力一半幸运,终于还是迈进了莱农的校门。所以,在那个最初,母校可能是一些“名校梦碎”同学的“退而求其次”,但已经是当时的我所能抵达的最好终点。
在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度过了生命中那么幸福的三年。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极少有后悔的事情。但,在莱农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那段岁月,是一件想起来就悔恨交加的事情。
因为喜欢文学,晚上喜欢熬夜看小说、写作文,选修课都会认认真真听讲记笔记。考试前熬两个通宵,还拿到了奖学金。我竟然还是我们班第一个过英语四级的同学。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学习的光阴,有些悔恨交加。
记忆最深刻的两位老师是姜鲁平老师和乌珊丹老师。一位是我的班主任,一位是我的选修课老师。
2004年,经管学院20年院庆,在校生代表发言,姜老师选了我。我很惊诧。我觉得“我不配”。我长得不好看,也不是学生干部,更没有多么突出的表现甚至事迹,学院领导老师对我也没太多印象。我能找到很多理由,证明“我不配”。可是,老师选择我的那个理由,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只是,这些年,每当我觉得累、觉得焦虑、觉得胆怯,都常常会想起自己“当时年少春衫薄”的模样,然后,会更勇敢,更自信。
跟乌珊丹老师的缘分更是奇妙。那时选修了几门她的课,其中一门我已忘了名字。而我因为真心喜欢她的课,所以每节课都看得听得很认真,每个节目主题是什么,文案怎么写,配乐怎么选,我都认真记了笔记。某一次,乌老师把同学们逐个叫起来提问那堂课的内容。我的笔记让乌老师大吃一惊,并且从此记住了我。有过一次车站巧遇,她竟然表现得比我还惊喜,一下子就喊出了我的名字。
后来,我在新疆,她给我写过一封信,用很好看的字写着很温暖的叮嘱:好好的,活着,爱着。
再后来,有幸随西部计划宣讲团回母校宣讲,我很开心很骄傲地走上台跟大家问好。一低头, 看见她在台下哭得一塌糊涂,我顿时泣不成声,不知从何讲起。
是,我的母校不是“985”不是“211”,可是,她也是我的药、我的糖、我的灯、我的矛、我的盾、我的船、我的桥,诸如此类。母校给我甜蜜的希望和回忆,给我战斗的底气和勇气,渡我,从过去,到未来。正是因为她,我才长成了今天不算太糟的模样。而且,也不敢变得太糟。因为我知道,二十年前, 我走出了莱农的校门。二十年后,我依然走在她凝望的目光里。
【校友简介】
许晓艳,经济管理学院2002级会计学专业校友,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曾在新疆服务、工作十余年。曾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获新疆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志愿者铜质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