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李登海:中国育种专家的粮食梦

时间:2007-04-20 来源:校友风采录

上世纪70年代,李登海在莱阳农校学习。(档案照片)

校友李登海

新华社济南八月三十日电(记者张松青   温闽)直到傍晚七点,忙碌了一天的育种专家李登海才一身疲惫、两手沾泥地从玉米地里回到办公室。看着眼前无边的绿浪,他说:“但愿这些玉米苗能比上批结出更多的果实。” 
  作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院长,五十岁的李登海已经和土地打了三十四年的交道。他选育出的玉米良种不仅创造了亩产一千零九十六点二九公斤的夏玉米世界纪录,而且累计推广面积近四千七百万公顷,为国家增产粮食达四百多亿公斤。 
  他的梦想只有一个:让脚下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 
  一九六六年,李登海从山东省莱州市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西由镇后邓村。当地亩产二、三百斤玉米的现实,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种来!”
  从那时起,李登海把一生与玉米育种联系到一起。他白天在玉米地里忙碌着,晚上则痴迷地学习有关育种的理论。一九七四年,他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深造。 
  中国是玉米种植大国,但长期以来的主要品种是平展型的。李登海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玉米很难高产,于是他大胆提出,玉米要高产,必须选育株型紧凑、光合利用率高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当时,这是对传统育种理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九七九年,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种——“掖单2号”诞生了,当年在全国首次突破亩产一千五百斤大关。 
  由于北方的玉米一年只种一季,为了加快育种速度,他决定把海南岛三亚市的荔枝沟辟为自己冬季育种的基地。 
  每年春节,正是基地最关键的玉米授粉季节,为了观察记录,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李登海已连续二十一年在这里过节。 
  年复一年,李登海成为育种的“拼命三郎”。其间,他得过美尼尔氏综合症,患过脑血栓,但他都挺了过来,并选育出二十多个抗病抗倒、耐密高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出了夏玉米新的世界高产纪录和新的栽培模式。 
  现在,李登海的“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已推广到中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根据一九九七年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字,当年玉米杂交种植面积为中国玉米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点五。截至目前,他的玉米种已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近五百亿元。 
  他现在是国家农业与农村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他的目标也更高了。他认为,在过去五十年里,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灾害频仍的情况下,中国的粮食产量从一亿吨提高到五亿吨左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同时,李登海认为,这样的成绩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还有四千多万贫困人口,一些地方的粮食品种还比较陈旧、落后。他说:“如果各地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更多地推广良种,那么,中国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很大。” 
  事实上,他领导下的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去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玉米制种基地二十五万亩。按照计划,到二000年,这种基地将达五十万亩。届时,仅这些基地就可以每年推广玉米优质良种一亿公斤以上。(1999.8.30)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