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花生,要经过多少次培育筛选,才能被选为播种的种子?一粒作为播种的种子要在黑暗的泥土中挣扎多久,才能破土而出?才能生根,发芽,开花?而一朵花蕾,又要承担多少风雨的洗礼才能结出果实?
禹山林说,开花结果,是每一粒种子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所有的努力、磨砺都是值得的。而人生,也是如此。只要一个人的心中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开花结果。
“这样郑重其事地采访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自在。”
虽然取得了众多的荣誉,但禹山林面对采访却是异常低调,就像他培育的花生一样。这,让记者想起了小时学过的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所以人也要像花生,要做有用的人。”
而且,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禹山林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对人生犹如一粒种子的理解。他说,人生,要有播下一粒种子的虔诚,等待一朵花盛开的耐心,呵护一株幼苗的细致,还有,执拗宛如树根抓紧泥土的信念。
“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种子看似柔弱却是坚韧的,即使是贫瘠的土壤,一旦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它们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禹山林的人生轨迹颇具戏剧性。按他的话来说是“一粒种子的成长,需要土壤、养料、阳光、水份,还要经历各种磨难,人生也是这样,但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1975年,禹山林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成分是中下农的他并没有获得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无奈下他回到了家乡。
“先在生产队里推了一个月的小车,在镁矿寻找大白粉原料(滑石),别人都认识,可我刚开始干不知道,光捡大的石头推,结果推了一车大理石回到家,白干了一天也没挣着工分。”
一个月后,机会来了,在学校就喜欢钻研机械的他被村里选中开柴油机。又过了一段时间,“渔业大队招渔业会计,不管怎么说,咱也算是知识青年回乡”,所以最终在应聘的7个人中禹山林脱颖而出。
“这可是个好差事,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渔场跑,青鳞鱼1毛2分钱收购,1毛4分4零售,不用珠算咱张口就来,当时和渔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做各种鱼给我吃。”做渔业会计这段“幸福时光”,禹山林至今记忆犹新。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禹山林的机会又来了。当时的现金会计劝他考中专,这样把握大一点。但禹山林说,要么不考,要么就考大学。在升学率只有1%的这次高考中,禹山林家乡所在的姜于孙家村就考上了11个中专,1个大本,一时间轰动了城西一片,而禹山林就是那个考上大本的人。
在考试前的填报志愿中,禹山林“虽然是从农村长大的,但我一开始真的并没有想学农,我的第一志愿是山东工学院内燃机系”,但是按照当年的录取办法,他没有学成机械,而是被山东莱阳农学院录取。
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机械师,但是,却多了一位农业专家。
(上图为禹山林,图片来源:山东省农科院网站)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