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典型事迹介绍材料(一)
李登海在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38年的工作情况汇报
一、立志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李登海与新中国同步成长,从小受到党的教育,爱党爱国爱民,从小发奋学习,热爱农业技术,热爱科学种田。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吃过树皮、树叶、野菜、水草、玉米穗轴、地瓜藤,深深体会到挨饿的滋味,他的外祖母就是在当时饿死的,所以在他的心里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下决心利用科学种田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1972年春,李登海通过来西由公社蹲点搞科研的烟台市农科所搞小麦育种的专家方正老师,获得了我国农业专家1970年赴美国考察农业的一份考察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的玉米育种情况,特别介绍了美国先锋公司总裁华莱士先生是一个农民,创建了美国专业搞杂交玉米产业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并提到了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2500多斤,这对他震动很大,当时我们的产量一般都在200-300斤,最高也就是300多斤,而美国的最高产量是我们产量的8-10倍。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当时在党的教育下,在英雄模范榜样的感召下,决心“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的高峰,敢于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绩”,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里,真有一种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激情,真想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有所作为。毛主席说:“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想:我们是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应当按照党的要求肩负起建设富强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树雄心,立壮志,美国的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的农民也能办到;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在当时,李登海就下定决心,在利用农业科研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同时,要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从1972年开始,培创玉米高产攻关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研究、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成为李登海一生的理想追求。这也是李登海自己人生追求的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人生项目。
二、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拼搏历程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要想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实打实干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1972年,当时条件很差。土地薄、化肥少,土壤肥力不行。我们的土杂肥还不如美国的肥沃土地的肥力。另外美国是春播,我们主要是小麦收获后夏播,生育期短,自然灾害多,品种也不行,经验又少,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难度太大。
李登海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要想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优良的高产玉米杂交种,这是内因,是关键;
二是要有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和排灌条件,这是前提;
三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技术措施,这是保证。
怎么办?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在党的教育下我们年轻一代的发自内心的时代强音。
在选用高产的玉米杂交种方面,我们通过品比试验选择当时推广种植表现最好的杂交种。
在培肥地力方面,为了能达到玉米高产需要的肥料,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我们想方设法找肥源,挖厕所,拆破屋、打火炕、挖驴脚(碾、磨房牲口工作屙尿的地方)、搞绿肥、积土杂肥等,千方百计寻找化肥。在买不到钾肥的情况下,每人每天都从家里拿筐草木灰来解决钾肥的不足。
在科学管理方面,我们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农活都力争做到最科学、最先进。农药使用、根外施肥操作都是非常谨慎,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管理方法。1972年夏播,第一次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记得9个人1头牛在小麦收获后种了一下午,播种了1.2亩地,主要是研究如何播种,如何施肥。譬如:施粪一大片不如一条线(集中施肥);玉米高产田不施有机肥,产量上不去。施有机肥,又害怕有机肥烧种,我们就采取在施肥时进行粪、种隔离的操作方法;化肥也宜烧种,会造成出苗不好,缺苗段垄,必需肥、种隔离。后来李登海总结出,要想做到苗齐、苗壮、苗匀,必须在播种时做到四个一致:即种子大小均匀一致;播种深浅一致;放化肥(种肥)的多少和化肥与种子的距离一致;墒情一致。
在管理上如何才能增加玉米产量,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玉米去雄是一项增产措施,因为一株玉米的雄穗一般有3000万花粉粒,一亩地里有几千株,用不了这么多花粉,一个雄穗要消耗大量养分,去了雄可以节省养分,促使雌穗达到穗大粒多粒重高,老百姓说“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同时玉米去雄可以减轻虫害,还可以降低株高,减少玉米植株上部重量,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通常我们一般采用1:3或1:4,即留一株散粉,其他3株或4株去掉雄穗。
在38年的玉米高产攻关的奋斗中,李登海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72年-1979年
主要是利用当时推广的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和我们自己选育的高产品种,这类品种主要是以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为主。
产量水平是:1972年第一次创高产,烟三10号亩产达到1024斤,首次过千斤。
1973年烟单2号,亩产达到1204.3斤。
1975年烟单3号,亩产达到1313.8斤。
1977年107x525(我们选育),亩产达到1348.6斤。
1979年-1983年
利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我们选育的掖单2号、掖单3号为主进行高产攻关。
产量能力:夏播1979年掖单2号产量为1553.8斤
春播1980年产量最高为1807.2斤
夏播1982年产量最高为1649.8斤
产量攻不上去的主要矛盾是:要想再高产,需增加密度,当增加密度达到4500-5000株时,掖单2号在生长后期由于穗大茎杆软而不抗倒伏。
1984年-1987年
李登海选用自己选育的高抗到伏、高抗病的掖单6号、掖单7号。夏播产量突破了850公斤、900公斤。
继续攻关上不去的原因是:当密度增加到每亩种植6000-7000株时,虽然抗倒伏,但单株的果穗变小,单株生产力上不去,产量很难有新的突破。
1988年-2004年
主要选用李登海自己选育的中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的掖单12号、掖单13号,具有亩产吨粮能力的高产品种。
1988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
1989年亩产达到1096.29公斤。
2005年-至今
李登海选用自己选育的超级玉米新品种,超试1号(山东省审定后定名为DH661)亩产达到1402.86公斤。
玉米高产攻关,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事业心、要能吃苦、敢拼搏。要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始终向前,要有坚定的信念。
毛主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每年都在至少十几块高产地块来实行。旱、涝、病虫、风雹、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最怕的是特大的风灾和雹灾,这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往往把我们一年的希望毁灭,这在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征途中是常事,对李登海来说,一年只有一次攻关拼搏、攀登玉米高产高峰的机会,“人生能有几次搏”,一年一次的机会实在是太珍贵了!但是有时老天爷真是和你作对,记得1980年9月1日,掖单2号长得非常漂亮,来自全国各地参观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的人特别多。下午四点,在试验地的西边,突然间,远处半空中南边翻滚的乌云飞速往北,北边翻滚的乌云飞速往南,随后出现从地面连结半空乌云的粗大黄色烟柱,不多时从西半天像拉天幕一样过来,狂风大作,刮得天昏地暗,随后冰雹下得越来越大,他从农科队矮小的茅草屋的办公室里跑出来,捡了一个大的,量了一下,直径竟达7公分!李登海的心碎了,他拿起笔来在旧报纸上心里非常难过地写了四个字“肝裂心碎”,一年的奋斗希望又完了。狂风、暴雨和冰雹持续了40分钟后,许多房屋揭盖,大树连根拔起,他急切地跑到玉米地里,眼前是一片平铺倒折的玉米。一个小时前还是那么的喜人,现在却是这个惨状场面!他站在玉米地的水沟里,面对倒折的玉米,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一年的心血,365天的希望又破灭了!为事业奋斗的磨难造就了李登海这样的个性:越是在失败和困难的时候,越冷静,越有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时,李登海站在地里,咬着嘴唇默默下定决心:明年再干,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像这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整个38年的高产攻关中约有七、八次,每次都是对他身心的一个打击,2008年8月25日一场冰雹袭击了登海超级玉米高产攻关田,使李登海又一次失去攀登玉米高产高峰的机会。但是,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中断。正像《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歌词所说的:“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
李登海38年坚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几倍的代价,与天斗,与地斗,想方设法抗拒自然灾害。除不可抗拒的特大风、雹灾害外,每年的玉米高产攻关都有新的收获。
李登海不断地总结高产攻关的经验,并通过报刊、媒体或现场介绍,来介绍玉米高产的攻关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的研究和玉米高产,为我国玉米的高产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面对未来李登海表示:继续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搞玉米高产攻关的信心不变;追求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人生项目不变;继续探索玉米高产道路的雄心不变。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玉米的春玉米最高产量已达到1800多公斤,夏玉米最高产量是我们创建的1402.86公斤,我们的春玉米高产离世界记录还有一段路要走。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拼到老,李登海率领他的登海种业团队,一如既往继续坚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玉米高产攻关工作;继续实现他自己立志奋斗的理想,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玉米科技的进步,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