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乡村振兴中的农大实践】王建林:在科技服务中锻造和提升

时间:2018-08-27 来源:宣传部

在科技服务中锻造和提升
——记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学者”王建林教授

王建林,男,1976年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博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生导师。被东营市委市政府聘为黄河三角洲学者,入选利津县十大杰出青年,获2015年度东营市科技合作奖。兼任东营市博士联谊会首届理事长、利津县高层次人才促进会首届会长,山东省渤海粮仓程专家组成员,目前挂职利津县科技副县长。

自2008年以来,我校派驻一批专家长期驻在东营,针对东营资源环境气候特征,结合农业发展实际,研发了滨海重盐碱地快速改良方法,提出了滨海重盐碱地小麦、玉米、水稻、甘薯、蔬菜、葡萄等粮油果菜作物高产栽培方法,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以前是有名的盐碱滩,以种棉花为主,收入比较低。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毛坨村党支部联系上青岛农业大学,提出帮扶请求。青岛农业大学了解情况后,很快与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一批专家教授指导当地脱贫致富——成为全省首个高校与乡村之间的长期合作项目。农大一批专家教授“实干兴邦”埋头苦干,在一片贫瘠的盐碱地上“大展宏图”。

科技攻关,指导农民种植耐盐林果增收

“我第一次到毛坨村,就对当地土壤盐碱度高导致农民守着地没法种的状况,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就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帮当地农民改变生产现状。”当时,农学院王建林教授还在中科院地理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开展作物抗逆生态机制研究,他借此机会在学习中进一步专门了解适合盐碱地种植的作物情况。

“毛坨村的土壤状况是滨海地区重盐碱地的典型代表。”扎根毛坨村后,王建林确立了发展耐盐林果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思路。结合自己博士后期间所做研究,挑选核桃、苹果、梨、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多个品种进行实验、筛选。

“葡萄本身耐盐,经济效益也比棉花高。花生本身耐旱,由于干旱和盐碱本质上都是渗透胁迫,我们便考虑它是否也具有耐盐特性。”

经过连续多年的探索,王建林等农大专家最终挑选出部分适宜当地种植的葡萄、花生等作物。现在,毛坨村葡萄种植已达1500多亩,90%的村民都有几亩葡萄园。当地出产的葡萄,质量高,口感好,颇受欢迎。仅靠种植葡萄一项,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中王建林等专家筛选的“金手指”品种,一亩能产3000公斤,每公斤卖50元,收入是大田葡萄的10倍还多。毛坨村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葡萄)还荣获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除此之外,王建林教授还带领乡亲们在盐碱地上发展起来大棚蔬菜种植。利用塑料隔绝下层土壤,采用有机基质,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蔬菜栽培,解决了重盐碱地不能栽培蔬菜的难题,实现了盐碱地有机蔬菜高效生产。

不仅致力于为当地盐碱地种植寻找合适的品种,还利用当地水资源“劣势”,改良当地“上农下渔”模式,提出了“上农下渔,以渔为主”的发展思路。“我们养大量的鲈鱼、对虾等满足市场需求,销售情况非常好。现在,一亩地的净产值300元左右,而一亩水面的净产值却高达3000元,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作物筛选,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不断“试错”

作物筛选,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不断“试错”。尝试很多次错误,直到出现“对”的机会。在目前已成功种植的各种作物品种背后,是更多的“失败”尝试:有的葡萄品种耐盐性差,会出现死苗情况;核桃、花生生长周期长,实验进展缓慢;实验扩展到黄河滩区水稻时,除了日常工作辛苦,还要经常受水蛭叮咬……

这其中,在当地进行的海水稻种植尝试,给王建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水稻是一种高耐盐水稻,考虑到当地盐碱地现状,王建林早早开始尝试海水稻。

“并没那么容易。我把育种过程想简单了,我们引入七份海水稻材料,以为对这些耐盐、高产的材料进行整合、聚合,很快就能培育出适合当地生产的海水稻,实则不然。”王建林告诉记者,后期杂交出来的基因能在多大程度上聚合,都是不可控的。海水稻具有极强的感光性,因地理纬度的差异,东营不具备海水稻抽穗所需的短日照条件,这造成从湛江农科所、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取得的7份海水稻材料,在东营均不能正常抽穗。

“对农业研究者来说,失败乃兵家常事。”为了获得确实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王建林再次前往海南岛基地进行水稻培育、杂交,经过层层比对、筛选,最终选出了适合该盐碱地生长的黄河滩区水稻。

十年的工作经验,让王建林坚信,盐碱地的乡村振兴,必须改变传统的“改土”思路,而应该转换为“改种”——“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为了取得更大成效。处理土的技术高、成本大、效益低,不如接受原有的土壤和水质条件,从调整种植作物品种上入手。调整了品种,其实就等于调整了产业结构。”

从点到面,高校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尝到有农大专家帮扶的甜头,利津县实施了“集中培训、专家进村、点对点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邀请专家教授到村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为当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青岛农业大学也组织当地合作社、种粮大户到校进行了集中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校村合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智力支持。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毛坨村迅速发展成全国知名的“明星村”,被国内几十家媒体争先报道。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校村合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模式。“毛坨模式”本身的示范引领作用也逐渐发挥出来。

如今,毛坨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具备了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去年,为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学校推荐王建林教授挂职“东营市利津县副县长”。

“平台更大,有利于将技术更好地传播出去。”王建林说,“从一个点推广到面上,多开发新品种、研究新技术,让更多农村、农民借助科技力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多种作物,实现盐碱地上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最终让整个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王建林教授对加入党组织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来自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多重考验下,表现出“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我内心对入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15年3月,也就是41岁这一年,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2017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了。”

王建林教授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年龄有点大了,但入党动机更加纯正,“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大于物质刺激的一切。”他也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能够从内心树立起对党的向往,坚信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人民的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黄河三角洲地区现在还有一千多万亩盐碱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我想通过努力让盐碱地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在技术上行得通,效益上划得来,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把这片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预备党员王建林对乡村振兴信心满满。  

作者:周维维 刘金铭 郭甜甜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