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一派节日气氛。城阳区最高建筑、17层的教学主楼被大幅的标语彩带装饰一新,彩旗和鲜花把楼前的广场装点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通体洁白的五座汉白玉虹子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上午9时,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落成暨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省教育厅、省计委、青岛市、城阳区的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盛大的典礼并致辞祝贺。
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的建设是莱阳农学院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科教兴国、科教兴鲁服务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新校区占地1091亩,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2.6亿元,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楼和学生宿舍区共13万平方米已经竣工使用;占地300多亩的教工宿舍8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也正在施工之中。整个校园气势宏伟、庄重典雅,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人文色彩。今年8月8日到10日,新校区成功地举办了“2002中国(青岛)农业科技博览会”全国各地140多家单位的5000多人到会,是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盛会。
目前,3000多名莱农学子已于暑期入读青岛校区,2000余名新生也于今日正式开学,新校区在校生人数已达5000多人。青岛校区的启用,是莱阳农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它标志着莱阳农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的成功运作,自始至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省委、省政府、省计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青岛市特别是城阳区的领导和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新校区建设期间,上级领导同志和来自省内外近百所高校的领导来新校区视察指导工作。
莱阳农学院有着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农业院校,目前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12600多人。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学院就首创了我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了我国夏玉米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首创了我国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来,学院开展了以“上水平、达规模、办特色、增效益”为目标的二次创业工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逐年提高:1998年为12.1%,1999年为16.6%,2000年为24%,2001年为40.8%,2002年为39.2%。应届硕士毕业生考取博士的比率达87.5%,被社会誉为研究生的摇篮。本科生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连续9年排名全国农业高校前列,2001年为60.8%,超过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28.3个百分点,比全国非重点院校高31.3个百分点,比全国重点院校高12.9个百分点。曾经闻名全国的考研“七姐妹”就出自该院。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先后有四个优良玉米品种被山东省审定推广,占我省定名玉米品种的四分之一;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获199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999年,学院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仿生农药,并成功地进行了技术转让,被列为当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年,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900万元成功转让;此外,旱作技术、菌根菌、果树次生物质代谢与调控、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动物疫病防治等研究项目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11月3日和6日,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体细胞克隆牛在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顺利降生。这一国际先进、多个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标志着莱阳农学院的科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成果获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特别奖;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并获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岛校区的落成翻开了莱阳农学院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新阶段、新课题、新形象是对全体莱农人新的考验,莱农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充满信心地与时俱进,加快学院的发展步伐,为科教兴国、科教兴鲁做出更大的贡献。(撰稿:陈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