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青岛农业大学的干部师生密切关注盛会召开,并对习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反响热烈。大家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实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生动勾画出了未来一个阶段上合组织的发展远景。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对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推动上合组织朝着更加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国际政治经济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开放办学程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与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工部(处)长 王清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结了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已来取得的成绩,凝炼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理念,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合作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这项措施将为我们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更多的同学走出国门增长见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峰会的成功召开,扩大了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也一定会为我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在洪:本次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意义非凡,在家门口的主场外交更让人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力量。本次峰会展现了上合组织更大的影响力、更强的凝聚力和更高效的行动力。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为美丽的青岛市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次峰会的胜利召开让我们对中国、山东、青岛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化学与药学院党委书记梁安波:今年的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作类比。化药学院近几年在学校的领导下,不仅在安全、经济、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硕果,机制建设方面也迈出历史性步伐。回看5次峰会上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出的三个关键词“上海精神”、“务实合作”和“中国担当”,在机制性和具体措施上,都为学校发展做出开创性指导。如今,学院也将以青岛峰会为新起点,秉持“上海精神”“和合”理念,开启学院、学校发展新征程。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王仁高:关注上合组织峰会,感到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合作和交流发展中,新理念愈加被广泛接受,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国际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应以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引导师生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宣传,让广大师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实际行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焦磊: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召开,青岛面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也体现出中国繁荣发展的国家形象。作为青岛的教师,我很受鼓舞、也深感光荣,增强了更加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聆听了习总书记峰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上合组织在加强团结协作,共同保障各国国家安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构建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相互合作的国际新秩序,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祝愿祖国和各国间的友谊更加巩固、祖国发展更美好!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伟:此次峰会在青岛的召开,对山东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青岛来说更是重大历史机遇,对提升青岛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竞争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建设世界级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然,峰会在青岛的召开更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园艺学院教授、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玉刚: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召开,对青岛来说是无比的荣耀,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再次向世人展现大国形象,“互信互利、合作共赢”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青岛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和国外的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鼓励老师们 “走出去”,同时也可以将国外的专家“请进来”,通过不断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农学院种子学教研室主任、第四届“青岛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兰进好: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是一次上规模、上层次、合作共赢的盛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和青岛特色。在“上海精神”的引领下,各成员国在安全、经济、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惠及各国民众。作为一名驻青高校教师,我为上合峰会在青岛的胜利召开而感到自豪,我将进一步学习领悟“上海精神”,立足本职工作,戒骄戒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为社会贡献更多的青农力量。
动物科技学院教师、留学归国人员代表董焕声博士:峰会的召开,让青岛再次站到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现综合实力和国际形象。作为在青岛高校工作的我们,也时刻关注学习“上海精神”,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留学回国几年来,我切身感到国家不仅在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取得硕果,在机制建设方面也迈出历史性步伐;同时拥有大国风范,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理念与各国开展深入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议在青岛召开,寓意着从这里扬帆起航、追逐梦想,共同开启新征程!
动物医学院教师曹荣峰:作为高校教师,有幸亲身感受此次盛会。此次峰会是我国主场外交的重要国际会议,且是在成员国扩增后的首次会议,多国和国际组织共谋发展,使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国家从“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中得到发展。本次峰会进一步推进反恐等安全问题,使社会环境更安全稳定,并建设上合自贸区,对多边合作等经济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促进各国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合作共赢,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副教授王勇:青青之岛,亲亲上合。值此上合峰会召开之际,作为大学教师,我感受很多。一是“上合”展现出中国大国外交的影响力,中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二是“上合”扩大中国的“朋友圈”,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即拥有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本土优势,秉承“上海精神”,在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大环境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做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秀丽:习总书记在上合峰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必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峰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指出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胜利。总书记还提出各国应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和睦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必将对世界政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青岛峰会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学院团委书记王海燕: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习近平在多次上合峰会讲话中,开宗明义的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欧亚地区平衡发展、联合反恐演习,充分体现出中国担当、大国力量。互利共赢、开放共享、多元化是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亦是如此。以立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充分发展学院特色特长,充分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作用。
动漫与传媒学院团委书记王宏儒:习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达并介绍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同时,他也向世界介绍了山东、青岛、儒家思想和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学院团委书记,我肩负着学院广大青年团员思政教育的重任,应深刻理解总书记“登高望远”的思想要义,并以此为指引紧跟时代脚步,教育学子继承和宣传“上海精神”,学习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科员胡丽丽: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汇聚全球目光,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传递开放合作、平等互利、创新发展的中国声音,“上海精神”为上合组织持续发展指引方向,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青岛作为峰会的筹办城市,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之后,再次汇聚世界目光,“青岛元素”引人注目,青岛也将以此为契机扬帆启航。作为青岛人,有幸经历并参与峰会筹办,让我深感伟大时代下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辅导员刘菲: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中国的热情好客以及始终坚持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显示出上合组织更大的影响力、更强的凝聚力、更让人期待的行动力。“一览众山小”彰显上海合作组织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看待世界,为成员国家提供更多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平台,更利于各国间和平相处,通过安全、经济、人文等方面具体的举措,让所有参与的国家有获得感,增强凝聚力。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水产养殖学研究生沈敏:习近平在峰会讲话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即充满了尊重多元价值,互学互鉴、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智慧。“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一饱蕴古老东方文明内涵的“上海精神”,已经成为上合组织17年来发展壮大的“定海神针”。作为专业研究水产养殖学的大学生,我将把在水产专业科研中的探索精神与实践相结合,将认真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到学习中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勤于思考讨论,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机遇、成就自我。”
园林与林学院园林1602班班长马珺:上合峰会上,细微之处尽显大国风范。大国风范,是我泱泱大国以天下为己任,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胸怀;是我文明古国跨越历史长河,在外交中展现的自然从容。若不曾饱经战乱,谁知道和平合作的不易;若不曾一穷二白,谁懂得对国富民强的渴望!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新时代青年,我誓将融入到祖国时代发展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自我!
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中心主任田昭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以好客之态,喜迎宾客尽地主之谊;协和万邦,我们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好客中国,亲仁善邻,我们愿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万众瞩目的国际舞台上,感受到中国胸怀带给我们当代青年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作为学生记者,理应坚定学习和弘扬“上海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讲好身边人的“建工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弘扬积极、包容的价值观。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会风华部部长徐琳:上合之道,和合为要。六月的青岛,绽放着盛夏最美的光景,热烈迎接着本次峰会的召开。总书记在本次峰会上的几次重要讲话,体现中国致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上合组织始终践行“上海精神”,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各国共同发展,不断书写着国际关系的崭新篇章。未来,我们青年大学生也将继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上海精神”。
国际教育学院韩国留学生朴裕琳:我觉得学校的风景很漂亮,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我有时间自己学习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很喜欢青岛农业大学的这种教育体系。我曾来过青岛三次,对青岛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岛的沙滩和海鲜,我的故乡也是在海边,因此青岛给我一种亲近感和家的感觉。我觉得青岛是一个很适合外国人留学的城市。本次峰会,习近平主席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印象深刻,中国是一个好客友好的国家,这让我在这里的留学生活也非常开心,老师同学对我非常友好,我在青岛的学习生活不会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