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建系20周年之际访院长张绍江和党总支书记李明国
莱农报记者 昝植乾
学子同窗共聚首,再拔山势。名流佳士共祝愿,谨祝前程。金歌劲舞齐欢乐,再创辉煌;
撤系建院劲俱起,似配銮车。硕士立点增实力,可见龙腾。三千学子聚一堂,戮力未来。!
十月金秋,对于莱农来说值得庆贺,因为她的一个儿子年满20,而且成长得异常茁壮;收获季节,经管学院更加值得喜庆,因为他已完成三步走大发展,更证明了其巨大潜力。寻着经管学院的征程,发现一种成长的活力和成功的魅力……
溯源塑形、集重聚博——“生活在这个集体感觉很幸福”
从1984年成立农业经济系,到1994年更名为经济贸易系招收首届本科生,用了足足十年; 2002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设立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2004年招生突破3000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院系,用了仅仅3年的时间。除了要赞叹这三步跨越式、流星速度的发展,更应该挖掘他们背后的精神。
“溯源塑形、集重博聚,从以前的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兼具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尽最大力帮助教职工挖掘自身的潜力,这是我们的一大举措。”院长张绍江一语道破“天机”。
经管学院设立两项和教职工有关的基金。一是,学术交流基金。副教授以上每年至少可以参加一次省级以上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二是,成立院内科研基金,讲师(包括研究生)每年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获得相应的科研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一是教职工本身的学术科研能力,特别是要符合本院系中青年为主的师资特色,“在源上把住这一关,重在塑造教职工的内在形象”。再是强调教学科研型,更注重科研的直接社会作用,使老师在社会大潮流和经济效应的推动下,真正获得发展的“大动力”。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但是经管学院更绝的是对教职工的精神建设,这是一种在传帮接代中形成的成长魅力。张院长向记者介绍:首先老教师要带动年轻教师,凡是刚来的年轻教师都有“一对一的拜师会”,因为从走过的20个春秋来判断,谁都可以想象这是一笔多么实用、宝贵而又值得传承的价值,而且又给了青年教师表率、动力还有压力;其次,更注意向外求师,寻找社会名流的带动,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集重聚博。例如经管学院副院长李树超博士就是在省农业经济顾问团团长高焕喜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该团,不仅使自己迅速成长为省级学术骨干,而且为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不让任何一位经管学院的老师感觉是屈才。”对于经管学院这样的承诺,感悟最深的要数韩国毕业的女博士金贞姬老师了。来校工作的当年就成功地完成一项省级课题,并且得到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肯定,次年评为正高职称,迅速成长为该学科的骨干,号称“女铁人。”但是“女铁人”却认为自己的成功更多的来源于身后“铁的支柱”,特别是在经历“海归派”必有的心态和情绪调整时期,经管学院使她在这里有家的感觉。回首走过来得路,除了获得成功的激情,“女铁人”眼角挂上了泪水。这更能理解张院长说的:“在学校领导支持和大环境的吸引下,人才能‘进得来’,但是能否做好‘留得住’和‘用的上’,就靠我们的努力了,最起码我们不能辜负学校领导!”
与张院长的长者的慈祥与博爱相得益彰的就是党总支书记李明国的活力和凝聚力。经管学院很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老师在艺体方面不二人臣,例如硕士生导师李树超博士、鹿永华博士等中青年教师,在体育方面足可令人称叹。别忘了,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院党总支书记李明国同志,就是在他的带领下经管学院男排不知蝉联了几届冠军,而且在各方面展现了经管人的风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隐藏在队伍中,和他们一起去拼搏,一起去奋斗。在这过程中我会彻底忘记自己是领导,但这反而更有了团结的动力”。你能感悟到一位和你心贴心一起拼搏的领导,为你带来的巨大的动力吗?
“生活在这个集体里感觉很幸福,你看我们的教职工男排包括很多体育项目是全校顶尖水平;我们连续三年组织了大型文艺晚会,老师们也可登场献艺;我们囊括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三个学校先进团体奖项……这样我们能从中获得生命的活力,能在集体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喜悦。”经管学院很多老师几乎用同样的语气向记者诉说者他们的骄傲。
在处理一个大院系众多的事务中,李明国同志的这种独具优势的号召力就展现出来了。在严肃的党支部学习中,李明国同志注重强化党员同志的是在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利,同时利用集体活动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在共同奋斗”,“让每一个人都感觉气顺,都能从为集体贡献中得到快乐。”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可以从集体的活力中获得了科研的动力。从2003年1月到今年7月,成功举行3次大型学术会议,集体完成6部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并获得4个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2项青岛社科联的科研课题……这就是科研和活力相得益彰的魅力吧!
当这种结合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表率,并且进一步结合应用时,也孕育了同样的精彩……
实力个性、合作尚存——“在这里我获得了成长的信念”
谈起经管学院,头脑中不免充斥了一些“一堂火爆”“实力个性”“活力热闹”之类的词。作为全校学生最多也是目前唯一突破三千学子的大院系,可以想象其中学生管理的难度。5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1个硕士点,其中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可以欲见他们为学生提高了多大的学习空间,相应要求有关教职工多大的工作能力。
“繁而不乱,事多不忙。”“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从经管学院在青岛校区举行的三届大型文艺晚会上,团总支老师实力的表演就足以展示一种育人的特色与魅力。这同时也肯定孕育了诸如“言传身教”“抓教师内功,以科研树新知”等上面所谈到加强教职工育人能力的措施。
不仅要注意“实力+个性,重视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建设”,更重要的要“合作尚存,提倡集体意识和共创精神,走社会发展的统一趋势”,这是经管学院严把的育人目标。在首先把好学生的学习关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演出,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充分感悟集体意识和奋斗的收获;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的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开阔他们的视野;严肃、公开、公平地做好学生积极分子推优入党工作,重视榜样的建设……”这样学生的活力就有了。集体舞蹈《国风》荣获全省舞蹈非专业组第二名,99级4班战冬娟同学获省教育厅学生处主办的建党80周年征文比赛一等奖……
要真正做好学生工作,就要真真正正地为学生们着想,急他们所急。就拿经管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争取海都集团每年一万五千元的助学奖学金来说,他们在短短半个月内和该集团有关负责人洽谈5次,赶时间为几位同学解决了大问题。“最后跑下来之后才敢舒了口气,才感觉向领导和学生有了交代”,谈到这个过程,党总支副书记杨桂合同志感悟颇深。
也许是他们对学生的真诚真正打动了海都集团有关领导,以后两单位在学生的建设上真诚面对、戮力合作,成为共建单位。例如在04届毕业生中,有5名就被该集团吸收,其中学生会主席徐海峰现任该集团总经理助理,其工作能力广受领导和同事的青睐。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能有今天,多亏母院对我的锻造,在这里我获得了成长的信念。”
现在任职于中国最大的电力集团——华能集团财务骨干的王晓燕女士的经历,更值得大家为经管学院的团体意识竖起大拇指。王女士是经贸系94级首届本科生,在毕业时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但是高额的学费差点断送了她的追求。就这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几天硬是为其凑齐了一万元学费,其中有数名同学的钱数超过了一千元。你能体会她当时和现在的心情吗?你能从中感悟到一种成长的感激吗?这不正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尚存的表现嘛!
突破群聚、合作共进——“发展才是生存的最大魅力”
“当我们自身的发展具有了一定实力时,我们才更能得到外界人士的认可和帮助,经管学院首先要注重自身内在实力的锻造过程。同时在服务社会、加强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张院长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发展思路。
实践证明,迅速崛起的经管学院不仅为我校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奉献了巨大力量。省农业厅副厅长于风华同志在经管学院20周年庆典上代表嘉宾讲话时说:“经管学院是我省经济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这样,经管学院同时也是得道多助,借风乘舟。他们的社会力量首先来自于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拿王晓燕所在的首届本科79名学生来说,现已经有5人完成博士学位,20余位获得硕士以上学历,还有很多在国家的各个岗位勤劳奉献,为国家为母校争光,其中2位现在国家农业部,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各1位,国家大型企业的10余位,远赴国外创业成功的3名……他们之中不少都怀着和王晓燕一样的心情,他们把经管学院看成家,经常想着为自己的家奉献上一把力。
再是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团体也伸出友好之手。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省农业厅总经济师刘同理、省政府农业经济顾问团团长高焕喜等在内的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成为该院名誉教授。他们不仅多次来院讲座,而且帮助该院在学科年增设硕士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等,不遗余力、广为传道。数十个经济组织、10余所高校、3个企业集团业与该院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就这样他们把发展视野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未来。
谈到未来,张绍江和李明国同志信心十足。“我们首先还是要加强专业教师的队伍的建设,努力在2005年达到专业教师80人,其中我们要保证80%以上具有高学历结构,使5名以上的老师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其次,继续开拓我们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学科教育,在2009年达到5~6个硕士点,并力争使自己的优势学科成立博士点。再次最具有战略性和挑战性的是,要使经管学院现有的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两大学科,在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中朝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发展,再创辉煌。同时使占全校总数六分之一的学子向更具有实力发展方向进军。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生存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