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论证会召开

时间:2013-05-15 来源:宣传部

5月15日,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组织的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论证会在我校召开。校长李宝笃、副校长宋希云出席会议。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会议。宋希云主持会议。

青岛农业大学李宝笃校长致欢迎辞。他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协同创新是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的科技力量分部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科技型企业等地方,科技力量相对分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向和企业的产业导向有机结合,才能够形成合力。

李宝笃指出,2012年底,青岛农大荣获山东应用型特色名校首批立项单位,在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项目中,强调要做到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院联合、校所联合。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产学研的相结合,强调协同育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从科技、学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机制设置,只有建立合理明确的机制,才能保证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希望与会专家齐心协力,加强交流与沟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争取将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成功。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汇报了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材料。汇报中说,实现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对于推动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各作物从育种生产、种子加工、耕整地、播种、植保、灌溉、收获等不同生产环节作业标准不统一,农机农艺融合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此外,农业装备各技术环节发展很不平衡,小麦玉米播种机械化发展较快,小麦、玉米秸秆处理、花生精密播种等关键技术相对薄弱,田间育种试验、种子精加工、棉花与花生联合收获等装备的研发仅处于起步阶段,制造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根据目前的研究体制,各高校、企业、院所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足、农机装备科研力量过于分散,导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而通过体制创新,有效集中人才和资源,结合山东省农业装备产业的特点,建成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突破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全面推进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研究领域中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分散、低效以及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机制体制改革方案整体设计,形成促进该领域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青岛农业大学与协同体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建立并实施了“优择劣汰、流动不调动”的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三结合”创新团队考评模式,基于“全要素-深度融合”的资源配置模式,“首席专家负责制”的项目组织与科研协作模式、“协同体内”成果共享模式、“平台内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多项措施,增强了协同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健全了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完善了考评机制与激励政策,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是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4家科研院所及山东五征集团等4家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而成,并联合俄罗斯圣彼得堡农业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Flexider公司等国外单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该中心依托山东省“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学科和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按照1个中心、4个平台、2个研究室与14个创新团队的整体构架建设。

中心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四大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的研究,实现与国家及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四大作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合,有效发挥中心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人才集聚的优势,实现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装备的成果转化,培养大批面向产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省内急需、国内一流”的发展定位,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典型示范。

与会人员就“中心”申报书内容进行了审议,重点对“中心”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整体构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布置各协同单位后期工作和需提供的支撑材料;研讨并签订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分工的协议。

作者:杨宗玲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