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会在青岛农业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科院赵振东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教授,山东农科院院长、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万书波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局长梅旭荣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全国节水农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幕式在学术会馆第一报告厅举行,由副校长戴洪义主持。
宋希云致欢迎辞,向与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宋希云简要介绍了青岛农大总体概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他说,青岛农业大学长期注重结合生产实际,以产业为导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旱作农业领域,学校培育的“青麦6号”、“青麦7号”新品种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记录,被列入山东省小麦直补品种重点推广。“青麦6号”于2013年首次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滨州示范区试种,创下盐碱地亩产449.01公斤的记录,2014年又创下亩产过千斤记录,被省科技厅列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山东省示范区2013年首推小麦品种。
宋希云指出,“泰山学术论坛”是山东省汇聚高端人才、促进学术交流的学术高地,对推动山东省特别是高校学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论坛是全国节水农业领域的一场学术盛宴,必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国内外节水农业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将促进青岛农业大学旱作农业技术的深入研究。
本次论坛由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学会旱作农业专业委员会、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会议邀请国内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领域1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围绕“加强节水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深入探讨我国节水农业和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以及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国内外节水农业和旱地农业的优秀成果,加强和促进了节水农业领域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专题学术探讨提供了专业平台。
在学术交流阶段,赵振东院士首先作了题为《作物研究所高产小麦品种理想株型探讨》的报告,随后,13位来自国内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分别围绕作物抗逆育种研究进展、旱地作物栽培技术与应用、农业节水理论与新技术、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及应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其中,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林琪教授作了题为《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报告,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专家、青岛农业大学王铭伦教授作了题为《低温水灌溉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的报告。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农学会作物专业委员会、山东农学会等单位分别给大会发来贺信,对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寄予殷切希望。学校相关学院教师,以及校长办公室、人事处、科技处、研究生处等部分负责人参加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