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青岛市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围绕“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促进与沿黄城市人文交流”主题进行发布。青岛市副市长赵燕出席发布会,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永健介绍了学校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推进“四链融合”取得的成果。
赵燕在发布会中介绍,青岛农业大学系统开展中华农业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研究,牵头筹建黄河中下游地区齐鲁农耕历史博物馆,开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编辑出版《黄河“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等教材。学校打造了“培根秾育 厚德立地”课程思政品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一线,为黄河流域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涉农学科专业优势,推进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领衔建立起31支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研究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
王永健回答了现场媒体记者的提问。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以山东青岛为战略服务的基点,服务区域扩展至省内沿黄各地市,内蒙古、甘肃等沿黄省份,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推动人才赋能,构建“四链融合”新格局。学校汇聚国家级高端人才20余名,领衔建设31支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组织遴选100余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打造“一场”“一园”“七区”试验布局,建成占地1000亩的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集群。种植牧草、农作物、藜麦、果树等16类299个品种品系,开发关键技术49项,形成黄河流域农业综合利用突破性成果10项。推动建设500名规模的盐碱地农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沿黄流域2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打造黄三角盐碱地农业技术培训平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
二是推进科研创新,打造“四链融合”新平台。聚焦黄河中下游地区盐碱地特色产业,强化校地企有效联动,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基地”模式,参与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共建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青岛市现代种业创新中心、青岛市特种食品产业园,推动成立黄河流域生态草牧业、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生产装备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内一流盐碱地农业新业态综合研发平台,打造黄河中下游地区种业、健康产业和制造业高地。
三是促进人文交流,激发“四链融合”新动能。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国家级智库平台开展政策研究,为生态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筹建黄河中下游地区齐鲁农耕历史博物馆,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工程,系统开展黄河农耕文化研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类型”的多维融合黄河文化特色课程矩阵,打造“培根秾育 厚德立地”课程思政品牌,开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12门,编辑出版《黄河“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教材。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