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金色的阳光遍洒美丽的农大校园,遍布海内外的全体农大人共同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就在今天,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收获与崭新的时代梦想,青岛农业大学已经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65圈年轮,铭刻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峥嵘;65个春秋,记录着步履的铿锵与奋进的昂扬。
从1951到2016,6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这所已培养出10万名作风朴实、工作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优秀人才的农业大学而言,却是一段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让光阴之箭回转65年前的1951年。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尽快恢复和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继而改造创建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业,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今天的青岛农业大学,正是在这一历史时刻应运而生。从那时起,老一辈农大创业者们,肩负着农业振兴的责任与使命,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围河造田,劈山建园,以愚公移山式的精神和毅力,开启了一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翻开了属于青岛农业大学的历史篇章。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在65年里的各个不同时期,农大人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矢志三农,心系苍生。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攻克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始终镌刻着农大人的身影,贡献着农大人特有的智慧与力量,首创出一个个属于农大人的骄傲与荣光。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我国粮食供应不足和农民温饱问题,我们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为解决我国饲料作物生产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我们又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为解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我们再次首创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
进入新世纪,在作物育种领域,为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不足、旱地和盐碱地粮食生产重大难题,我们成功选育并推广了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在无人工灌溉条件下的旱地和盐碱度千分之三左右的盐碱地上,分别创造了亩产700公斤和547公斤的历史性收获纪录;在生物农药领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高效低毒系列仿生农药;在动物繁育领域,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选育了高档肉牛新品种,实现了高档肉牛产业化;在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研究领域,研发了157种适宜不同产区的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突破了花生等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创制并推广了13种育种生产装备,打破了国外长期的垄断,为我国种业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动漫艺术领域,成功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动漫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荣获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泰山文艺奖等12项省级以上奖励,原创3D动画电影《C9回家》预告片在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成功签约35个国家的预授权,不断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65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起步,矢志不渝,激情奋斗,百折不挠,一步一个厚重的脚印,一步一个坚实的台阶,一步一个崭新的收获,用农大人的智慧和信念、心血与汗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谱写出一首又一首创业凯歌。从梨乡莱阳到魅力青岛,从只有两个专业的单一农科到覆盖工、农、理、经、管、文、艺、法等八大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从首届不足百人的农业院校到拥有“一校两地五区”3万余全日制在校生的多科性大学,从踯躅县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挺身国际舞台…… 历史的书页已经翻过了半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始终不忘初心,或在筚路蓝缕中艰苦创业,或在拾级攀登中续写辉煌,积跬步致千里,累小成为大胜。
65载风雨前行,充满了奋斗的艰辛,也记录下岁月的荣光。时光不会忘却,65年,我们有太多壮丽的诗篇被书写,有太多艰难的挑战被征服,有太多催人奋进的故事值得追忆,有太多美丽的梦想得以实现。
65年来,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唯一永恒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在艰苦卓绝的创业奋进中积淀锤炼而成的精神与文脉。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学校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这是专属于每一名农大人的“精气神”,它扎根在农大人的心灵中,融化在农大人的血脉里,彰显在农大人的行动上,是青岛农大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源泉、动力与风韵。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青岛农大走过了65年的追梦之旅,不断从一个跨越走向另一个跨越。
65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停歇作为创业者的脚步。主动紧跟时代节拍构建多科性大学发展框架,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激发办学活力。回顾65年办学历史尤其是新世纪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抓住机遇,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每一次重大发展变化,无一不是以抢抓机遇为前提,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无一不是抢抓机遇的结果。没有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地成功抢抓机遇,就没有青岛农业大学的今天,更不会有正在奋斗中的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的明天。
65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而65岁的青岛农业大学,却还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生机勃勃。今天,伫立在学校办学65年的台阶上,回首过去,几代农大人苦心孤诣、锐意进取而来的辉煌成就触目可见;直面现在、展望未来,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65年的辉煌已铸成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学校“十三五”宏伟发展蓝图的绘就,青岛农大沿着既定的“三步走”轨道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平、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阶段,这是再出发继续攀登历史新高峰的又一征程。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当前,学校已进入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不可多得,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面对越来越近的发展梦想,我们必须汇集全体农大人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信心和勇气,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我们65年来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每一位青岛农大人的辛勤耕耘与坚守奉献,离不开海内外广大校友的不懈努力和反哺之情。今天,新的历史窗口已经打开,让我们继续携手同心,踏着先辈的足迹,用新一代农大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演绎新的华章,书写新的辉煌,谱写青岛农大跨越发展新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