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家乡、服务人民中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3年暑假,青岛农业大学组织178支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队伍、1700余名学生、深入山东省16地市以及其他省份的乡村一线,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贡献青春力量。
坚持产业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足迹,助力产业振兴”赴沂蒙革命老区实践考察团走进大美沂水,深入革命老区,实地调研沂水县食品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实践团通过走进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山东诺好佳食品有限公司,调研学习了沂水县食品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成效,寻找到了沂水县食品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所在。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前岔河村,探访百岁革命老兵王新太,进一步弘扬红色沂蒙文化精神,助力“以红带绿”沂蒙老革命区的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团成员走进前埠东社区,面向当地中老年群体,以“PPT 展示+视频观看+互动问答”的形式向居民科普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资源与环境学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提质增效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服务团走进东营,深入田间地头,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盐碱地类型、盐碱地改善技术的运用、盐碱地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等方面进行调研,学习黄河生物多样性问题现状和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并探讨黄河生态治理措施。针对当地盐碱地现状,实践团前往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观察苜蓿种质资源圃、芒草辐射诱变群体以及耐盐碱向日葵培育区,利用静态箱测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通过操作土壤淋溶液提取,利用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不同盐渍化程度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集成及综合技术,了解了这些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对研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乡村振兴惠兰陵,胜“蒜”在握启新程赴临沂市兰陵县实践服务团分别前往莲子汪村、金河村、苍山官庄开展兰陵社会实践调研工作。队员们顶着烈日骄阳展开调研任务,走进村民家庭,采用“聊天+采访+问卷”的调研形式,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为更加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治理状况,实践团还随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孙昭锋和姚晓阳来到苍山街道西大埠村,了解该村乡村振兴经验。
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新青年”
化学与药学院“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社会实践团队到莒南县开展“重温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的实践活动。实践团在大店镇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 115 师司令部旧址,团队成员积极汲取奋进力量,更加坚定了“学党史、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深切地感受到党领导下山东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毛主席曾经亲笔批示的王家坊前村合作社的展馆,队员们认真倾听讲解员的介绍,感慨老一辈共产党员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怀和担当,带领村民致富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动物医学院乡村小学教育情况调查实践服务团赴滕州、冠县、岱岳、乐陵、蓬莱、淄川、泰安、肥城针对在乡村小学上学的生源数量减少这一现象走访多所校园,采访多名家长,对当地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基础教育支持投入、引入优质乡村师资力量、多方合力关爱留守儿童等应对策略。
大学生艺术团赴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实践服务团跨越近两千公里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河坝村深入普通话普及率低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队员们发挥艺术团专业优势,通过绕口令练习、经典篇目朗诵、学唱红歌等多种方式引导当地的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解普通话的规范性和重要性。
写好生态文章,人居环境“显新貌”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养2204班赴南村镇实践服务团前往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服务团成员们在集合后带着清理工具,分类回收塑料制品、纸制品、金属制品等。在实践过程中,有成员发现在可回收垃圾中出现了电池等有害垃圾,他们意识到垃圾回收的过程不仅需要科普,更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和保持,对此,一些成员也裁剪了生态相关报道粘贴在宣传栏,号召广大村民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仓廪实,天下安”实践服务团到山东省日照东港区农业农村局进行参观调研,同时到当地海滩开展垃圾清理工作,成员们还开展了环保科普宣讲活动,发传单,贴海报,向路过的游客与居民明示保护海洋资源的紧迫性。
这个夏天,农大青年学子满怀热情,深入基层,在农村生产生活一线了解民生民情,支农助农,积极建言献策,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激励广大学子选择乡村、扎根乡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感悟时代发展,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