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艺术与传媒学院:独特团队绘就别样精彩

时间:2012-03-17 来源:宣传部

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独特团队绘就别样精彩 

团队是什么?有人说,一个团队就是一群乐意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开拓进取的人。

年轻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创造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绩,正是因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有一批富于理想、不畏艰难、能吃大苦、能打硬仗、敢于创新的创业人才。

正是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独特团队,让学院在发展中“创意无限”,硕果累累。

引人才,不拘一格选“能人”

团队的首要因素是人才。干事业,必须要有人才。2003年,艺术与传媒学院组建之时,人才是首先稀缺的。

但找人才,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农业院校建立的传媒学院能不能发展起来,本身就受到不少质疑,想让年轻有为的传媒人才进来?谈何容易。

名校、高学历、业界名人,这些“能人”,对当时的学院来说,想引进一个都很难。小门脸要招引大人才,到底该怎么办?身为院长的赵晓春动了很多脑筋。经过学院领导班子的反复研讨,他们决定,大胆灵活地改变用人条件,不让条条框框限制了人才的引进,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

“在引进师资时,相同情况下,我们更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优先引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赵晓春回忆说。

回忆起自己当初进入学院的过程,郭建良老师到现在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2004年2月,很偶然地在网上看到传播学院招聘一名摄影教师,酷爱摄影的他很心动。攒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和技巧,他愿意奉献出来,带出好学生!但郭老师没敢报很大的希望,因为招聘条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硕士学位以上,35岁以下”,这两项,他没一项符合的。并且另外还得再加上一条,那就是他的本科专业也并不是摄影,算不得科班出身。

“但是当摄影老师,真是我梦想从事的工作。”郭建良说。

就这样,抱着“大不了石沉大海呗”的心态,郭建良发出了求职信。

“没想到,第二天,准确地说,是十一个小时之后,我就接到了赵晓春院长的电话。”

在农大,有一些老师对邵丽英老师并不了解,但对她的声音,却非常熟悉。18岁参加工作的她,凭着对播音事业的热爱,多年来苦练播音,在学校参加过多场大型文艺演出,获得很多奖励。2005年,这位没有大学学习基础的老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离开学校外出读书,三年后,当她面临重新选择事业的时候,艺术与传媒学院及时伸出了双手,——欢迎回家!

谈起艺术与传媒学院引进的人才,不得不提到他们的一名“外援”——动画师董佳佳。2006年,赵晓春院长从一大堆简历中挖出了这个沈阳理工大学电脑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那时的董佳佳已获得了名目繁多的设计奖项,他参加了常州动漫基地与美国普渡大学合作的动画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赴日本学习了动画导演和编剧课程。赵院长看中的,正是他对梦想的坚持与努力。

但由于各种硬性条件的限制,董佳佳最终没能进入学校。“进不来也没有关系,合作还是可以继续。”既然发现了有共同梦想的闪光人才,就应该想办法一起走在追梦的大路上。赵晓春坚信这一点。如今,在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工作的董佳佳成了学院的常客,在3D电影《崂山道士》等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成了赵晓春院长最年轻的搭档。

用人才,培养与发展并重

人才引进之后,不仅要引导他们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快速成长,更要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已有的教师,学院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艺术创作实践,用理论指导创作,在创作中提升理论。”赵晓春告诉记者。

近年来,学院坚持多种培训方式并举,以在职学习为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不断增强学院发展后劲。

学院年轻教师较多,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有待完善。因此在积极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院采取多种鼓励措施,以在职学习为主,把出国深造、考研、考博、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学院十余名教师考取在职硕士研究生,数名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数十名教师顺利晋升职称。几年的时间,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所增加,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日益改善。

孙云宽老师是安徽大学哲学系岳介先教授的硕士生,2004年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接受了正规、严谨的学术规范训练,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在多家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他看来,做学问是一条看似平坦却并不平坦的奋斗之路,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有过人的毅力与勇气,才能在长期的清苦状态下坚持下来。他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点。“假以时日,孙老师必将在艺术美学的道路上做出骄人的成绩。”赵晓春赞赏着自己队伍里的年轻人。

邵丽英老师刚刚拿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的博士学位,她是山东省首位中国播音学方向的博士。她对学院这些年在她一路向前的征途中始终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充满感激,她告诉记者,与之前总感到发展遭遇瓶颈相比,现在的她看到了很多可以做的研究,正充满热情、脚踏实地地向前走着。

使用人才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潜在能力,这才能使人才“可持续发展”。为此,学院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邀请国内高层媒体、新闻传媒学界的专家、政府官员等来校,共同探讨艺术、传媒、动漫等领域的发展,浓厚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学院还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创作平台的作用,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级工程中心“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的专业平台作用,让广大教师成为学识与动手能力兼备的全面人才。目前,学院正通过3D动画电影《崂山道士》的创作,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更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有较强创作能力的教师。

团队风格,高压力和高难度打造高水平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这是一支能吃大苦、打硬仗、敢创新的团队。

有人说,每天真正叫你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你的梦想。来农大之后,郭建良老师的早起时间就定在了五点。起床就开始收集当日世界各大媒体使用的新闻图片,然后考虑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很多时候,当日早晨准备的这些资料,直接就进入了课堂。还冒着热气的新闻案例,加上富有特点的分析,让他的课堂充满了魅力。在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评估专家朱有勇教授听完他的课之后,愉快地对全班同学们说:“有这样的老师,真是你们的福气!”

时隔多年,学院不少老师和同学们都还记得,2008年寒假制作《轻轻松松看奥帆》时候的情景。

所有参与制作的师生都忙到了腊月二十八,过完年正月初六又回到学校继续工作。当时机房里还没有暖气,他们就整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窝在里面,吃面包、方便面,喝咖啡,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眼圈都黑得像熊猫一样。

董佳佳还记得在农大合作制作动画的那些难忘的日子:大家一起熬夜创作,累的时候,有个搭档含着用来提神的巧克力豆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最艰难的时期,十几个大小伙子一同睡在一间教室的讲台上,打了两个月通铺;走出教室的那一天,大家才发现别人都换了春装,而他们还穿着羽绒服……

一提起创新,赵晓春就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学院有位孟鹿老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把教学做得活泼新颖,同学们特别喜欢。

记者找到了这位敢创新的孟老师。孟老师生于1984年,典型的80后女生,给2008级绘画专业讲授二维动画课。

“我们的课程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联合作业应该在教学中普遍推广。”经过一个学期的总结,孟鹿说。

利用软件进行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课之初,为了尽快帮助同学们转换学习和工作的角色,孟鹿老师提出了“联合作业”的作业方式。简言之,联合作业就是假设同学们已经参加了工作,已经身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出一个要做的项目,然后就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分工创作。只不过整个过程,都在大学生CG联盟论坛里以发帖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我们设计的角色从开始的草稿,到最后的完成品,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体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学得特别有意思。现在打开网页,看到以前课程的点点滴滴,还能勾起无限回忆。”王祎飞同学告诉记者。

网名“小乌鸦”的同学也特别喜欢孟老师的这种教学法。说起这种创新的做法,“小乌鸦”觉得,由于师生都是网络交流,而不是面对面,这样反而更能“理性地看出每位同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合理地提出改正意见。”

作者: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