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

【发展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心上好“大思政课”,助力青春拔节成长

时间:2024-05-3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

强化顶层设计,以思政课激励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及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每学期召开思想政治课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青岛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构建的“‘点-线-面-体’生态育人体系”被评为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项目,2023年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单位,多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严格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责任,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听思政课、讲思政课,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带头上好“开学第一课”等思政课程,认真落实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亲切关怀思政课教师学习工作情况,指导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对标对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把办好思政课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队伍建设,以“六要”标准建强思政教师队伍

学院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为标准,坚持引育结合,本着素质、能力双提升原则,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年来获评山东省青创科研团队1个;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东省思政课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青岛市“十佳”思政名师3人、青岛市优秀思政课名师3人。

一是认真落实导师和集体备课制,助力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成才。为22名新进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加强“传、帮、带”。通过互相听课、经验交流、指导参加讲课比赛和组织教研科研研讨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培养和业务能力提升搭建平台、提供助力。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交流教学技能、确定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方法。指导青年教师对照“八个统一”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是坚持“三个结合”,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部、山东省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的作用,组织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共组织参加培训300人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思政课教师到井冈山等地参加研修,先后承办全国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课程论坛、青岛市政治学会年会等会议,邀请陈熙锡、周向军、王绍兴、武星亮等全国知名专家作报告。坚持交流与学习相结合,持续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交流考察,学习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先进理念和方法,先后有50余名教师赴四川大学、电子科学技术大学等交流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助力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是坚持以赛促教,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积极组织教育部、省、市相关教学比赛的校级赛事,组建指导团队对青年老师进行磨课指导,通过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优秀奖5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王全、柴旭林分获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决赛特等奖和一等奖。此外,获山东省第二届本科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2项,全国农林院校“基础”优秀公开课展示特等奖1项,青岛市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第一课程”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构建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金课。开好开足必修课,2022年下半年起面向2021级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保质保量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本、硕、博三阶段思政课任务要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设“四史”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了包括18门课程的“思政模块”。与城阳教体局、城阳实验中学、城阳街道教委等合作,积极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

二是创新课堂育人模式。探索构建了“特色鲜明,五课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四大品牌课堂。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讲好思政故事,传承青农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经典原著,观照社会现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寻踪地方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解析时代问题,坚持中国特色。通过新闻播报、热点点评、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等创新形式,将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带入课堂,不断激发课堂活力。

三是创新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坚持实践选题围绕地方历史文化、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和黄河重大战略展开,开辟了临沂、威海-烟台、青岛3条实践线路,建立多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个人特长,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创作展示实践教学成果。学生实践作品、微视频《大学生眼中的扶贫》,获2019年度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学院教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2项、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2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青岛市思政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强化科研创新,着力突出“以农见长”理论服务

学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特色和研究基础,形成并不断强化“以农见长”的理论研究优势。柳敏教授主持的“制度与生活视角下的青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1898—2018)”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近20项,其它省部级、地厅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批学校科研平台2个。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青岛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地厅级以上奖励10余项。2019年,“中国乡村史+社会变迁与农民问题创新团队”获批省高校“青创科技计划”团队。

积极发挥理论优势,服务社会需求。2023年学院获批青岛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多位教师担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成员、山东省农民培训专家、山东省首届师德宣讲团成员、山东省和青岛市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等。与周边多个街道、社区、学校和校内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先后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党委、城阳街道教委和美教育集团、正阳路派出所等单位合作建立12个党建思政基地,学院被聘为棘洪滩街道党建顾问单位。与城阳区政府党史办合作建立“城阳区党史研究中心”,多人受聘地方企事业单位党建顾问,多人担任中小学指导员,教师每年到周边街道、社区讲授党课和讲座近百场。3名教师录制的5个微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录。2人被聘为城阳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作者:柴旭林 编辑:周维维 薛寿鹏 姜妍 王童心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