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海洋强国为使命,紧扣“一融双高”要求,坚持“铸魂强基、融合赋能、特色提质、引领发展”的思路,构建“机制共建、思想共融、学科共创、人才共育、服务共享”五维融合格局,围绕“3579”党建工作体系,实施党建引领学科等七大行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海洋先锋”工作品牌,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一、以党建强化思想引领,凝聚蓝色发展共识
学院党委把牢政治方向,筑牢思想根基,深化党的理论武装,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推进以学铸魂。学院党委带领号召全院师生,充分利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推进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实施“鳌山问海”教育行动,深化线上线下师生“双融合”学习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全员参与广泛学、联系实际深入学”联动模式,两年来开展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师生论坛等学习活动400余场,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海洋强国先锋。
二、以党建引领机制建设,夯实融合发展根基
优化完善“3579”党建工作体系,将党建要求嵌入学院发展全过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压实工作责任,支部建立在系上,党支部与系中心工作、与学科建设双融合,形成“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实现党建工作全方位引领。学院党委多次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思政考核获评优秀,获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先进单位、市公安局维稳安保集体嘉奖,1人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市高校教学名师。学生党支部多次获评校“先进党支部”“五星级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2名省岗位体系专家担任支部书记。近两年获得国家级项目中党员占83%,新增加的国家和省岗位体系专家3人也都为党员。
三、以党建赋能学科建设,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推动党建与学院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实施党建引领学科建设行动,加强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推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行动,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深化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行动,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组建10个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发挥团体攻坚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为学院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近两年,获国家一流课程1个、全国“慕课十年典型案例”1个、省一流教材1个、出版《黄渤海典型无居民海岛植物图集》1部,获批了省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项目、省黄河水产专业特色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立项93项,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青年专项1项,发表论文118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软科2024中国水产学科排名第11位,位居前40%。
四、以党建统领人才培养,构建育人发展高地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党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具有海洋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深耕“1234”思政育人体系,持续擦亮“海洋学子论坛”“蓝鲸学术沙龙”等特色育人品牌,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程。实施蓝鲸导航成长行动和海洋文化育人行动,加强学风建设,浓厚学术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生态,厚植海洋情怀,增强使命担当。2023届考研录取率61.54%,2024届达60.3%,位居学校前列;2023—2024年,学生获“挑战杯”国家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2名学生党员获校康地恩奖学金;与思科捷、好润等多家企业签署捐赠协议助力学生成长。学院积极营造向上文化氛围,开展海洋特色文化活动60余场,师生参与度超95%,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五、以党建驱动社会服务,践行海洋发展使命
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汇聚师生合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行动,搭平台、解难题、树标杆,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的影响力与彰显度。牵头成立了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黄河水产联盟等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院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人)及科研平台优势,组织党员专家团队深入地方和企业一线,开展精准技术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产业问题,助力地方海洋经济与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海参科技小院”服务产业发展获青岛市科协、西海岸等多家媒体报道。学院教授黄河口盐地碱蓬育种与生态修复事迹登上山东新闻联播。多项养殖技术规范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服务发展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