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变”才有“大变”
——原莱阳农学院副院长殷锡圣谈老莱农传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些“变”,都离不开一个“不变”,那就是不变的“老莱农”精神。“老莱农”精神很简单:那就是能吃苦、下得去、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三条,30年来我们总体上都做到了。30年后的今天,正值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时期,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的评估也已经结束一年多了,这正是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时候,从而找出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深层次动力。
这种深层次的动力,我认为,就是把“老莱农”的精神传统发扬光大。
30年,吃苦耐劳、紧密联系实际的传统薪火相传
我们学校有着非常好的历史传统。从1951年建校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有那么一批教师,在吃苦耐劳、紧密联系生产、联系群众和对生产的贡献上,都被社会广泛认可。一提起这批人的名字,在省内外农业界可是没有不知道的:
一谈玉米育种,就是刘恩训;一谈玉米高产栽培,拿手技术就是刘绍棣的;一谈病虫害防治,那就是顾纯夫、宿暹、陈秀芬;一谈小麦高产增产,就是迟范民;一谈花生栽培,就是沈毓骏;一谈果树栽培、嫁培,就是戚其家;还有以黄牛改良而闻名的胡松庭,等等。当时,无论是去玉米地、果树园,还是畜牧场,一头土一身汗,鞋一脱就下田了,老师们这样做,学生也跟着做。这种场景,在莱阳农学院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这批老同志主要集中在大农学领域,现在大部分还健在,身体条件好的还在为企业服务,部分同志已经离去。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最可宝贵的传统,形成了莱农最可宝贵的风气——那就是肯吃苦、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过硬。
这一批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艰苦朴素,能够深入基层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有着深厚的群众感情;他们还有非常扎实的解决农业、农民实际问题的经验,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这个传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认可。1964年我毕业分配到农业部,农业部的人对我讲:“你们老家有个莱农非常厉害!有那么一批教师,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特别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因为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这就是当时农业最高管理机关对我们的评价!
30年后的今天,大农学的学科、专业在农大仍是优势,总体上延续了过去的传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队伍,他们的基础理论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外语水平好,实践经验较丰富,大都在国内外重点院校进修过。抓住、抓好这么一批专业教师,形成团队,打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基础,是当务之急。像已经进入农业部产业体系、苹果产业体系、梨产业体系的戴洪义、李保华、王然,水禽产业体系的王宝维,花生产业体系的王铭伦,绒毛羊产业体系的柳南、蔬菜育种的刘维信,国家新兽药技术应用研究的单虎,小麦旱作研究的林琪,与企业联合搞猪育种的孙金海,牛羊家畜热敏蛋白研究的田文孺,还有果树栽培的原永兵、王永章、刘成连等老师。他们继承了传统,下得去,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植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比较强,在校内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它能千方百计地争取利用校外条件,保证实践教学;它的学科建设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在教学方面,教师能够带学生下得去,实践教学能力相当好。现在省内农业领域里,没有人不知道青岛农业大学有个能给百姓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张振芳。这样的老师,实践经验丰富,因此他的教学,绝对不是照本宣科,如果教师无实践经验,就只能照本宣科。
这个优势要突出出来,就像李宝笃校长说的那样,办成特色的学科专业。
30年,扎根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薪火相传
高等院校办得如何,是社会来进行评价。
社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第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如何、表现如何。第二,高校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如何。
30年来,我们有一批教师能走下去,深入实际,力戒浮躁,在应用理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李保华教授现在潜心于所参加的国家果树产业体系研究。这个人有一种抵制浮躁和泡沫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特别可贵,我们学校、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业务尖子如果不具有抵制浮躁、泡沫化的意志,很难做好研究、取得大成就。园艺学院的刘维信,也是这样一位坚持“走下去”解决生产问题的教师。
从某种角度上说,服务好社会就能反过来服务好学校。只有我们的专家教授首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从社会和人民那里获得回赠,在需要利用社会资源的时候,获得社会的支持。我们的教师下去创造条件解决了实际问题,人家认可你了,也就乐意帮助你。
前面我们谈到的张振芳老师,他带着学生下去实习,就能给学生找到吃住的地方。社会条件能不能利用,关键在我们的意识如何,没有贡献就想去利用人家的条件,这显然不可能。
传统农业也好,现代农业也好,将来的未来农业也好,都需要到生产中去实践、去创新理论、创造财富。现代农业也是在地里种的,也要到地里去实践,也要劳动吃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生产实践的水平和条件不一样了。过去用锄刨、用牛耕,而现在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了。
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曾经提出,搞技术的不下去不行,搞管理的不到社会中不行,一定要先去学习,然后拿出自己的创造来。
还有的人讲:“老同志不用下去。”这是不对的,社会实践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得很快,一时下不去,就很快脱离了实际。
精神不丢,永不止步
30年,弹指一挥间。学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也成功地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实现了新的跨越。这其中,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传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宝笃校长在新学期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鼓励教师走进市场、走进开发区、走进企业。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总结表彰大会上,李校长再次提出,要大力提倡、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他鼓励全体教职员工,继续高扬“莱农精神”,以满怀创业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积极投入到学校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还有一些同志做不到“下得去”。
为什么做不到?首先是理念问题,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研究必须下去,深入实践。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是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其次,有的教师不敢下去。一是害怕吃苦,因为下去就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怕人家提实际问题。当然还需有制度、激励机制的促进和保证。因为尽管他们学历、职称高,论文多,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越是这样,越要赶快下去,越不敢下去就越脱离实际。
回顾学校30年的发展,我们的优势就在这里,而且有着相当牢固的基础。正是这种不变的精神传统优势,引导着我们有了今天的成就;展望学校的未来,我们要大发展,首先要重新确认自己的发展优势,突出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三大社会功能上稳步提高,促进学校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口述/殷锡圣 整理/本报记者 陈太安 周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