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15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峰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青岛农业大学网络管理中心参加会议。此次峰会以“创新成就未来、智慧互联校园”为主题,对于做好学校“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在致辞中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工作理念的转变,从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核心转变,思考如何深化和拓展服务;二是工作思路的转变,从基础条件建设为主转变为以适应用户、业务部门的需求出发进行投入和建设,让信息化技术成为学校业务发展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工具,并且教学与科研逐渐成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业务重点。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年,各高校有必要制定出既有前瞻性又具操作性,既有科学性又具需求性的发展规划,信息化将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平台。同时,国家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方面,也将主要投向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作《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题报告,分享了首届国际信息化大会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如何制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分别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未来》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的主题演讲,以信息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变革大学思维模式与学术组织的方式为主题,探讨了如何借力信息技术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范式以及MOOC的发展态势与变革作用等问题。李志民提出了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可能不是从传统教育领域开始的新观点,认为如同阿里巴巴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一样,新兴企业化运作的慕课(MOOC)将对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产生颠覆性变革。
清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尹霞认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已经发展到智慧校园阶段,信息化建设要有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按计划每年固定资金持续投入、分步骤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介绍了复旦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情况以及数据分析与展示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创新成果。
华为公司在会议展厅展出了其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绿色云桌面、校园云数据中心、数字图书馆、全网智能的平安校园等众多教育ICT解决方案,让与会者现场体验了华为最新ICT技术带来的智慧化校园,感受到了未来智慧校园的魅力。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清华大学承办,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高校信息化主管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600多人出席会议。
【相关链接】2015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峰会开幕
【背景资料】 什么是智慧校园?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网络应用、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四个阶段。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呈现从“软硬件分离”到“一体化战略”转变,从“业务和管理信息化”向“教学和科研信息化”转变,从“业务流程信息化”向“服务信息化”转变,从“资源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的趋势。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化校园充分发展基础上,利用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分析、智能感知等技术,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为魂,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智慧校园以“环境感知”、“无缝互联”、“数据支撑”、“开放环境”、“个性服务”为主要特征,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呈现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