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青岛农业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团队初选结束,标志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已圆满完成任务。
2013年暑期,青岛农业大学开展了以“青春传递正能量,实践托起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0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和一万余名莘莘学子,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服务队中,1支团队入围全国百支“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重点团队,1支团队入围国家级重点团队(山东省34支),5支团队入围省级重点,17支“调研山东”重点团队、10支校级重点团队、36支院级重点团队和428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实践团队在全国多省市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66个,发放宣传材料17238份,开展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推广会306场,组织文艺演出305场,走访农户8935户,受益单位522家,受益群众7万余人,受到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新浪网、山东电视台等国家级、省市各级媒体报道501次,收获反映活动情况的影像资料400余份,高质量实践日志1701篇,大学生调查报告近2396篇,社会实践活动感谢信233份,社会反响显著。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来抓。校团委以此为契机,狠抓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建设、队伍组建、资金保障、基地建设等方面,确保了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一是强化了立项引导工作。在“山东三农调研团”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了对“结合专业、结合专家、结合课题”的社会实践模式的引导工作,使实践团队专业特色与学科特点更加鲜明,今年的重点团队中,结合专业和课题的调研类项目比例超过了50%。二是加强了宏观指导。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编排了《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指导手册涵盖了实践流程、日程安排、实践报告指导、礼仪规范、安全医疗小常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邀请各方面专家为服务团队主要负责同学开展专题培训四场次。三是完善了立项、评选机制。修订了立项评审和优秀团队评审制度,邀请学校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团,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效提高了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四是尝试了对院级重点团队的资助。今年新增设了院级重点团队的立项和选拔环节,逐步探索实施人人参与的“班级组团”模式的实践团队,进一步调动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实践育人全覆盖。五是规范了实践基地建设准入机制。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书》,对基地建设合作双方权利、义务进行了规定,进一步规范管理和明确责任,推动了我校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健康发展。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载体,下一步,校团委将按照特色名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工作“三年规划”,并力争做到社会实践的“六个结合”。一是与专业学习结合,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共鸣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吸收新知识、增强新技能、培养新能力、提高新素质。二是与志愿服务结合,提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渗透点。达到引导学生切实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实践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把强烈的参与感转化为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的目的。三是与社会观察体验结合,扩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号召学生广泛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四是与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结合,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创新点。鼓励以科研项目为研究目标,深入企业、工厂等生产一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研究。五是与择业、就业、创业结合,找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落脚点。突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职业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逐步拉近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六是与专项课题调研结合,丰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联系点。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多种调查形式,涉及各个行业领域,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