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无多爱好,唯有读书坦然。我的研究历程让我感悟到,搞研究做学问就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要想获得一点成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学问、传授学问,以学会友,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感受育人的幸福,感受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愉悦。”
“我秉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准则,在科研领域中,说自己想说之言,做自己想做之事,从不追风赶浪。千辛万苦寻得自我心灵的慰藉,良心的平和。”
……
他主攻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三农”研究、区域经济和生态经济,却总能用朴实又不乏文采的话语将所思所想凝成一句句金玉良言。
年近花甲的人生历程,30余年的教书生涯,他早已宠辱不惊。或许正是这样从容泰然的心境,才使得他在数十年漫漫征程里不卑不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教书育人,探索不止。
他就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姜学海教授,同时他还是教育部教育学位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青岛市、烟台市社会科学项目、软科学项目、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专家。
漫漫求学路
据姜教授介绍,“学海”这个名字是爷爷给他起的,同时还起了个字“文源”。因此,他便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在求学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乘,如果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和深奥的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理论知识,勤奋、刻苦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市发城镇古家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父亲不识字。自5岁进入古家兰小学后,便开始了他一波三折的求学路。
“1968年12月到1970年12月,我到西夏屋庄联办中学就读,那时候我的书包里根本没有正规的教材,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上课就是学习和背诵语录。老师们有时也教我们一些数理化的知识,但不连续、不全面。”
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回村务农,曾在村里的生产队、果业队里劳动挣工分。在林场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抽时间看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壮志未酬的他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更想圆自己一个大学梦。因此,他一直报名参加工农兵大学生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上大学的愿望未能实现。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机会来了。顶着家庭和社会压力,他放弃原来林场的工作,复习了两个多月,终于在1978年成功考取山东农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学无止境,1984年他考取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拳拳赤子心
从孩童时代到两鬓霜白,姜学海教授始终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人生岗位上默默奉献,无私耕耘,从未改变。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村后面有一条又长又宽的昌水河,河上有一座简易的低矮小木桥,夏天发大水,木桥就被冲走了,村里人过河时都要赤脚趟水很是不便。那时我想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建筑师,为我村建一座大桥,让全村的人出门不用赤脚过河,为家乡修一条宽敞的公路,通向县城,方便村里人到县城办事。”
“我一直把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同做学问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1982年大学毕业,我和女朋友一起被分配到了莱阳农学院马列教研室农业经研教学组当老师。1983年到1984年,我参与了农业经济系的筹建工作。农业经济系的建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在其中,尽到了我最大的能力,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
上下求索结硕果
姜学海教授曾说他这一生曾有两大快事:一是下班后回家抱起女儿,女儿甜甜的一声“爸爸”,立马赶走了一天的疲劳;二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备感欣慰。
在30余年的大学教师生涯里,他给本科生讲授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期货贸易”、“计算技术”等十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给研究生讲授“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均超出学校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好评。
他于1993年获得莱阳农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得莱阳农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并多次获得学校的其他荣誉和奖励。作为硕士生导师,姜学海教授认真培养研究生,带领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学术会议,让他们扩大眼界,积累经验,为写好毕业论文、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姜教授共指导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9名。
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21年,分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研究生工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他积极配合院长的工作,尽其所能地认真做好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长期以来,他围绕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课题共16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项、山东省教委课题2项、省统计局课题1项、农业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项目”2项、青岛市软科学项目1项。在《研究生学位与教育》、《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涉外企业财务管理》等13部。获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一等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三等奖1项,烟台市、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教学质量奖1项及其他科研奖5项。研究成果有多项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新农村建设、农村经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参考。
教书育人用真心
教育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育工作做得好,能使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否则,会摧毁一个人及其家庭的未来,贻害社会。
姜教授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不少教师恨铁不成钢和父母望子成龙,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教书是为了育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为了走出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误区,他还经常利用课上和课后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三大危机”理论(社会危机、事业危机、家庭危机),让他们走好人生路上的里程碑式的阶段,保证少走弯路,争取不走弯路。
《子罕》记载,孔子欲居九夷,有人对他说:“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姜学海教授所言:“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但它也有富有的一面。教师最大的财富是桃李满天下,悠悠师生情。选择教育行业、献身教育行业是我终生的追求。”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