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百名教授

袁忠林:在历练中化蛹成蝶

时间:2015-07-18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蝴蝶,是飞翔的花朵,是大自然的精灵,它的美好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我们时常只看到蝴蝶靓丽的外表,却不知蝴蝶为美丽而蜕变的艰辛历程。

有这样一位昆虫学专家,他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难题,在艰苦的条件下寻求突破,在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社会服务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人生的历练中最终化蛹成蝶。

他就是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党委书记袁忠林教授。

受困的蛹—在艰苦的条件下蓄积力量

1964年,袁忠林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小学期间,他常常放学后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也更渴望外面的生活。他就像是受困的蛹,不知自己精彩的明天在哪里,然而他始终告诉自己:要足够努力,摆脱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农村的消息很闭塞,学习条件也有限,一年级和四年级在同一教室上课,老师给一年级同学布置完作业后给四年级同学上课,然后给四年级同学布置作业后再给一年级上课,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把老师教给四年级同学的“加减乘除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上初中时,同学不会解的几何题,老师总是让他在黑板上做并给大家讲解。

1983年,袁忠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成为村里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袁忠林最初并不知道“植物保护”有什么含义,只是单纯地以为是护林员工作,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和外面世界的向往使他踏上了求学之路,并从此与植物保护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农业昆虫防治领域的专家。

化茧成蝶—徜徉知识的花海

进入大学后,懵懂无知的农村少年最初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是在入学教育的讲座上。谈起当时的情景,袁忠林教授仍然记忆犹新:“一位老教授当时拿了株一串红给大家看,问学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随后老师从专业角度讲解花儿靓丽的颜色不光是为了供人们欣赏,更重要的是吸引昆虫授粉、繁衍后代。”老师幽默生动的讲解使袁忠林对专业有了初步认识,更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袁忠林利用学校良好的条件抓紧时间学习知识,他常常利用学生午休的时间到校园里认植物、识昆虫,这为他以后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刻苦努力换来优异的成绩,他在大学期间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1987年,袁忠林本科毕业,抱着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态度,考取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也是全级60名同学中2名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之一,师从世界昆虫学泰斗周尧先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昆虫学。受当时科技水平和条件的限制,昆虫分类学的许多工作都需要手工完成,从昆虫标本的采集,到查阅资料、分类,工作耗时而琐碎,袁忠林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由于研究资料缺乏,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经常需要向国内外的院校、科研机构借阅资料。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对于科研的进展是很大的阻碍,但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袁忠林越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他常说,搞分类研究要能耐得住寂寞,必须踏踏实实地干。提起自己的恩师,袁忠林教授说:“周尧老先生是一位很值得敬佩的科学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周尧先生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坚持天天上班,不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即使在他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写书、看书,出版了一系列昆虫分类学巨著。最让我们敬佩的是周先生的创业精神,他白手起家,采标本、积资料、办印刷厂、办杂志,靠自己的双手创出了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分类学的一片天地,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不仅受到同辈的尊重,更为我们晚辈所敬仰。周尧先生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对待问题的敏锐性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他勤奋钻研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探求真理—科学研究是责任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潜心做好研究,才能不辱使命。自1990年参加工作后,袁忠林教授就从未停止科学研究。他先后主持、参加科研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说到科学研究,袁忠林教授总会说自己“累并快乐着,当你有突破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在甘肃省农科院工作期间,他先后主持了2项省级科研课题,这两项课题的研究地点分别在陇南地区的武都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这两个地方很多高山峻岭,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为了搞研究,他经常上山下沟,凭着年轻和热情,在这两个地方一呆就是6年,每年在那里的蹲点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有时就吃住在当地农民家里,虽然他出身农村,吃苦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那里的艰苦条件使他始终难以忘怀。

有一次由于科研需要,他在舟曲县一农户家里住了半个月,白天调查苦点儿累点儿没关系,但到了晚上睡在炕上,跳蚤咬、蚊子叮,令人难以入眠,浑身上下都是包,痛痒难忍,但他还是坚持着。

调到莱阳农学院后,在进行仿生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及杀虫剂药效试验时,他带领学生,亲自背上喷雾器喷洒农药,进行田间调查。

2001年,袁忠林教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学完一年的课程之后,他回到学校白天上班,晚上在家里建立叶蝉科昆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作,每天早早起床,凌晨2点以后睡觉是常有的事情。2万余条叶蝉科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建立及地理分布分析,工作量相当大,导师认为他能完成一半工作量就可以顺利毕业,但他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当厚达近300页的博士学位论文拿给导师时,导师都感到吃惊,他按时完成了学业回校任教。

2009~2010年他在美国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晚上都是10点、有时12点以后才回家睡觉,就连节假日也是如此。2010年暑假期间,他的妻子和女儿去美国看他,他仍然像以往一样每天去实验室工作,没有时间陪家人出去玩,在美国导师的几次催促下,他才带着妻子和女儿去迪斯尼玩了一趟。

他的美国导师见到熟悉袁忠林教授的人都会赞叹到:“他在教务处干行政工作,原来想他可能在科研方面存在很多欠缺,没想到他干得这么出色。”由于他工作表现突出,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给他颁发了“科研贡献奖”证书,并于2011年再次邀请他去美国奥本大学做了2个月的访问学者。在回国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一直干到10点钟。当问到他在美国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搞科研时,他说:“在美国没有其他事情干扰,自己一个人闲呆着也无聊,还不如在实验室做点儿事情。”

目前,袁忠林教授的多项发明专利已经为农民解决田间害虫问题、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论文也在研究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展翅高飞—学以致用,为农民办实事

研究生毕业后,袁忠林进入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由于从小在农村中看到很多农民因为使用高毒农药导致的中毒事件,他感触很深。学成后,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力图使农药的使用摆脱单纯地依靠多次喷药、使用高毒农药的恶性循环。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防治害虫的新方法,科学防治害虫,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在研究甘肃陇南地区柑橘害虫种类及防治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条件艰苦,遇上大暴雨被困在山里是常有的事,泥石流也偶有发生。有一次被困在山里一个周,袁忠林教授就苦中作乐,在山里采集标本,为自己此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

提起害虫防治过程中的困难,袁忠林教授提到,最大的困难并不是防治方法的研究,而是研究出的科学防治方法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做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在赶集的时候向农民讲解害虫防治知识,发放宣传材料。同时,又出钱请电影播放队给老百姓放电影,在电影播放之前放映害虫防治的幻灯片,使农民以乐于接受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看到老百姓接受正确的技术方法后增产增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也就更开心了。

1991年,袁忠林教授带着自己的科研课题来到陇南地区园艺场,进行害虫防治研究。袁忠林教授发现园艺场一直沿用传统的害虫防治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作物的一个生长季打药不下10多次却还是防不住,治标不治本,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大了防治成本。他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对害虫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适时打药,打合适的药,减少打药次数并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同时利用自然因素控制害虫。然而园艺场并没有人愿意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对这个科研所的研究实习员带来的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持怀疑态度。

示范是最有说服力的,袁忠林争取到一块实验地亲自做示范,与传统防治方法的效果作对比。在不伤害害虫天敌的情况下,他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法,第一年只打5次药、第二年只打3次药就有效地控制了虫害。原来质疑他的声音终于消失了,他用事实说服大家,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当他离开园艺场后,园艺场场长还带领人员数次找他请教防治中的问题。

花椒种植是甘肃南部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然而优良花椒品种六月椒极易感染花椒流胶病,在降雨或灌溉之后,造成成年椒树大量死亡,给农民造成极大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袁忠林深入田间研究花椒流胶病的发生规律、花椒品种对流胶病的抗性差异及抗性机制,并成功鉴定出使花椒感染流胶病的病原疫霉种,通过实验研制出了简单易操作、控制效果很好的防治方法,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对于花椒流胶病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由翱翔—教学领域写华章

1997年,袁忠林教授到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任讲师,为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能使学生满意,追求完美的袁忠林教授每天晚上坚持备课到深夜,并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教学工作突出,他在2003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发言。他常说:“教学是个良心活儿,出一分力和出十分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我的学生负责。作为教师,教学就是要放在第一位,学生就是学校的生命。”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袁忠林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他总是深入讲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必要性,使学生真正明白实验的目的。1997级学生在做“昆虫玻片标本制作”实验时,他把每个步骤的原理都讲得清清楚楚,并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验,学生普遍掌握了实验原理与步骤,在200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学硕士研究生面试时,参加面试的我校学生都取得了很好成绩,学生感激地对他说:“谢谢袁老师认真地给我们讲解,严格要求我们的实验,否则我们怎么可能把题答得这么好呢!”

他始终怀着“必须要把学生培养出来”的坚定信念,为学生负责。他先后为本专科学生开设过“专业外语”、“农业昆虫学”、“昆虫生态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烟草昆虫学”、“地球科学”等课程。

1998年,袁忠林教授初任班主任,遇到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他总是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资助。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想要退学,他就一遍一遍地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同时从各方面为学生解决困难。晚上,学生在固定教室学习,他就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一面监督学生学习,一面自己看书学习。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第一次当班主任带出的班级考研率高达78%。

不只教书—教学管理育英才

2000年,袁忠林教授任植保系副主任时,就负责系里的教学工作。他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他先后主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6项,参加省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所参加的“植物保护专业改革试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在教学研究与改革上下工夫,在全校首次改革了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生产实习时间和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加强了标本建设的力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高校扩招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增加专业设置是扩大招生的基础。2000年,植保系领导研究决定增设制药工程专业,申报书的撰写、论证、答辩重任交给袁忠林。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对于从未学过制药工程专业的他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为了搞清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他多次虚心请教基础课教学部的化学老师,先后去青岛化工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调研学习,完成初稿后又多次与有关老师进行讨论、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在专业申请答辩会上一举申报成功。以后在他的主持下又成功申请了药学专业。

2005年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负责教学运行管理。此时正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启动与实施阶段,教务处是评估工作的牵头部门,工作压力巨大,他和教务处其他领导及同事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从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运行、档案管理与检查、考风考纪、规章制度修订等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在全校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2007年教学水平评估中达到优秀的成绩。

他常说,教务工作不仅是管理,更应该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化解矛盾,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他常对教务处工作人员说,“教务处是窗口,服务工作直接影响教务处的形象”,希望同志们在工作中不要追求名利,而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不出纰漏,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的正常运转,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他在工作中,不摆架子,尊重学生、尊重同事,真诚为大家做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翩跹田间—科技下乡,服务农民

1998年他参加了“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的课题研究工作,负责田间药效试验部分,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做试验、指导农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关键时期天天蹲在田地

里;还多次为莱阳电视台做过果树、蔬菜病虫害防治的节目。

2012年6月,袁忠林教授主动报名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山东滨州惠民县辛店乡进行科技扶贫。针对当地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袁忠林教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印制防治宣传材料,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辛店乡种植作物以棉花、玉米为主,每年的8月,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棉花极易发生烂铃,引起红腐病,袁忠林教授常常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到田间考察,建议农民将已经染病的棉铃摘下,防止后续感染,摘下的僵棉还有一点收入,为农民最大限度地挽回了损失。在玉米螟为害时期,为农民的防治出谋划策。现在还经常有农民遇到难题打电话咨询袁教授,他总是尽自己所能耐心解答。

谈到成功的秘诀,袁忠林教授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绩回报社会。只要农民满意了,我们的价值也就实现了。这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再就是勤奋,不怕吃苦,也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蝴蝶的挣扎、自强不息,是为了一个展翅飞翔的梦想,而袁忠林教授的成功,也是源于对农民和农业事业发展的责任,最初的梦想推动他像蝴蝶那样不断去拼搏、去创造,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给田间带来了最绚丽的色彩。

作者:王丽静 王芳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