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收获盈园
——记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共产党员林琪教授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他时刻心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成收入,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作为学院院长,他心系学院前进与发展,殚精竭虑、勤勤恳恳,带领学院师生员工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时时牵挂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他常说“为党为人民工作是幸福的”,朴实的一句话表达了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心为公的赤诚之心。
他就是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琪教授,他同时还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山东旱作农业学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为院长,身担学院发展重任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农学与植保学院在林琪院长的带领下,教学、科研和重点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形成了几个稳定的优势研究方向:旱作节水农业、作物遗传育种、果蔬病虫害综合防控、真菌资源与利用等。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10项,厅地级8项。审定作物新品种10个,其中,玉米品种“青农105”以1000万元成功转让。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泰山学者岗位1个。
“这些成果,是全院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每个课题组共同的结晶,是每个党员对组织交出的令人满意的答卷。”
“大学工作的主线是学科建设”。林琪院长说。为确立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十二五”期间,他亲自担任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为保证学科建设的有效实施,他主持制定了学科建设例会制度,每年会召开两次学科建设专题会议。
为促进学术交流,拓宽教师科研思路,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学院决定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坚持周四下午学术交流制度,以达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
为提高办学层次,学院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保护两个博士点的成功申报。
“任重而道远。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荟萃了一批研究人才,十二五期间,他们必将承担更多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林琪说。
为农学专家,胸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产品,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稳定。无粮不稳。”谈到粮食的重要性,林琪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他深深地知道粮食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
“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吃饭永远是第一需要。小麦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和水稻一样,作为食物金字塔的底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是其他作物所不能代替的。粮食提供的营养是最全面、最符合人体需要的。”林琪教授说。
整个山东省小麦田共有五千万亩,其中约40%的旱地不具有水浇条件,营养条件很差,全省水浇地小麦平均亩产400~500公斤,旱地小麦平均亩产200~300公斤,只有水浇地的一半,影响了小麦总产量的提高。
“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性的。目前农业的发展,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现在已经不能完全‘靠天吃饭’。在所有的自然恶劣条件中,对粮食种植最大的危害就是干旱,干旱危害大,发生频繁,持续时间也长。”林琪教授介绍说。最近十几年中就有7年是干旱,缺水年份越来越多。山东省属于“半湿润易旱区”,年降雨量600~700毫米,大量降雨发生在7、8月份,小麦季节下雨只有200毫米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想提高小麦的产量有两种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但整体来看,小麦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建筑用地等占用了一些耕地;在种植业内部,粮食种植面积也在下降。比如山东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部分耕地用来种植花卉蔬果等高效作物,从而占用了部分水浇地。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提高旱地小麦的单产,才能保证小麦总产量的提高或者不下降。
作物增产需要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栽培技术,一是品种。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验,林琪教授带领课题组总结出一套对旱地小麦实施的“早、深、平”技术:“早”指旱地小麦早施、重施底肥,“深”是指深耕并将肥料施入深层土壤,“平”是指平播种植不起垄。其目标是提高肥料和水分的利用效率,保证足够的苗、株、穗、粒数,提高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2006年“冬小麦旱地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早、深、平”栽培技术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宣传推广。林琪教授亲自带领课题组进行推广培训工作,多次在山东省农业厅以及各市、县、乡村组织的农技人员培训会上进行旱地小麦技术培训,讲授旱地小麦生产技术,直接听众逾2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大面积推广,近几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这项技术为我国北方旱地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称赞旱地小麦栽培技术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栽培技术,品种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该“看田选种”。生产条件不同,旱地和水浇地小麦品种的选择自然不同,挑选旱地小麦品种,可不能只重视产量性状而忽视了品种的抗旱性能。
林琪教授带领课题组针对山东省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但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开始进行研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培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青麦6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抗旱和高产。不管是种到旱肥地还是旱薄地,它的表现都令人信服。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库里的水。“青麦6号”的主根,能够扎到地下1米多深,而且还比普通的小麦多。之所以主根又长又多就能抗旱,是因为在地下两米左右的地方,藏着一个小水库!土壤是越往深处走,含水量越高。“青麦6号”因为根系扎得深,“找”到了这个地下小水库,所以不管地面上怎么干旱不下雨,它照样能喝得饱饱的,这也就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没有灌溉条件、靠天等雨的旱地来说,选这样的品种的确非常合适。
早在2008年,“青麦6号”就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09年,林琪教授又主持选育出被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的小麦品种“青麦7号”。
从1997年以来,林琪带领课题组在莱阳、莱西、高密、淄川、淄博、潍坊、青岛、胶州、烟台、威海、临沂等地进行实验,多年多点不断创出大面积旱地小麦过千斤,较大面积超600公斤,小面积达650~700公斤高产。2008年“青麦6号”小麦新品种在胶州创出了旱地小麦小面积过700公斤,2010年在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过600公斤,小面积过700公斤的高产纪录。如此高产引起了省内外广泛的社会关注。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全省各地有关领导都到即墨田间视察,中央电视台和山东卫视都对此做了详细的报道。
经过多年的积累研究和不懈的实验,旱地小麦的亩产80年代突破500公斤,90年代突破600公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突破700公斤,旱地小麦的产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看着累累的硕果压弯枝头,看着农民脸上绽开的笑容,林琪教授感到由衷地高兴:“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是我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导师,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
在繁忙的学院领导工作和科研工作之余,林琪教授还先后承担了《作物栽培学》、《旱作农业》、《作栽专题》三门大学本科课程和《作物栽培学进展》、《旱区农业现代化》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他坚持教书育人,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道德养成、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锤炼,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林琪教授对于学生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要求每人准备一个大的笔记本,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讨论个人的项目进展情况。下次会议开始,林琪教授就要检查每人的笔记:都查阅了哪些文献?得出了哪些结论?有什么心得?通过查阅中英文文献的方法,学生提高很快,自主操作能力很强,从播种、材料准备到收获,几个研究生互相协作完成,相互学习。林琪教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还非常重视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电脑里是种不出来庄稼的。”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目标,把自己定位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农业科学家”,老师提供科研思路,高屋建瓴、循循诱导,学生自己拿出研究方案,大家再一起研究是否可行。
作为博士生导师,林琪教授还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合作导师,被山西农业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多人。2008年,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旱地小麦苗期抗旱性诊断》获山东省研究创新二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被评为优秀毕业生。